談及對第三屆文博會的感受,山西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盧渝豎起了大拇指,頻頻點贊。“文博會開幕的第二天,我就到了現場,參觀了每個展區。參觀以后,我的最大感受是,第三屆文博會在前兩屆文博會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進步。”盧渝先生說,“這次文博會的主題是 文化三晉 開放山西 ,體現的是近幾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之后,山西文化產業可喜的變化。”
“山西文化產業可喜的變化”在哪里?盧渝先生進行了詳盡解讀。
第一,山西文化產業在認識高度上有所提高。“加快把文化產業打造成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的提出,讓文化產業不再是一個邊緣化產業,不再是文化戰線上的產業,而是舉全省之力的有鮮活生命力的產業。
觀念的變化,也讓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性空前地提高,各市、企業、相關部門對文化產業有了新的認識。可以說,山西文化產業發展迎來“美好時光”,做強文化產業,才能實現文化強省的目標。
第二,文化產業的開放度和融合度有所提高。“從這次文博會來看,我們不再是像以往 關起門來辦會 ,而是放在市場大環境下,汲取兄弟省市尤其是發達地區辦會的先進經驗, 開門辦會 ,邀請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 23個省區市,以及俄羅斯、英國、法國等 23個國家和地區的 1000多家參展商齊聚山西。”
而融合度是指文化產業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與其他的產業進行融合發展,進行“大兵團作戰”,從而形成了一個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局面。
第三,企業與老百姓的參與度有所提高。這次文博會邀請到的參展商達1000多家,文化產品上萬種,這足以說明,山西文化產業產業鏈更加完整,文化產業發展更加豐富與全面。
此外,這次文博會特別注重與市場結合,更加符合消費需求。在山西博物院展區,文創產品中不僅有“高大上”的文物復仿藝術品,更多的是利用博物館精品文物元素和展覽元素開發的文房用品、傳統手工藝品、時尚飾品、出版物等,不僅受到了老百姓的青睞,而且讓老百姓切實感到了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這說明,文博會對老百姓的吸引力是越來越強。
第四,文化產業與現代科技手段結合得越來越緊密。過去,山西的文化產品多是一些傳統產品,與現代科技結合的非常少。可是,在這次文博會上,細心的老百姓就會發現,很多現代科技企業特別是互聯網企業都參與其中,給山西文化產業注入了現代感、科技感。其實,在當下,科技創新已經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很多傳統文化借助現代科技手段重獲得生命,并為人們所接受。因此,“創意 +科技”應該是山西文化產業未來發展中的一個重點。
第五,從山西省情出發,山西是文化資源大省,但是文化資源不見得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王牌,如果資源轉化不成產品,資源也僅僅是資源。在這次博覽會上,文化資源與產品完美融合后帶來的雙贏,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如今,山西提出“要挖掘炎帝農耕文化、堯舜德孝文化、關公忠義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晉商誠信文化等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因此,山西文化產業發展就要進一步發揮山西文化資源優勢,以內容為主,在軟實力上做文章,把山西文化的特色彰顯出來,把山西的文化產業做到山西特色、中國風格、世界眼光三位一體。
然而從戰略上看到,山西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把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山西還有需要解決的問題。
盧渝先生認為,首先,山西要進行品牌塑造。山西擁有琳瑯滿目的文化產品,但多是“看不清品牌”的文化產品。換句話說,山西缺少一個讓人一看就會想到山西的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和個人品牌。或許有人會說,舞劇《一把酸棗》《粉墨春秋》就是山西文化品牌,然而,相較山西豐富的文化資源,山西的文化品牌屈指可數。
其次,文化產業的主體是企業,只有文化企業強起來,文化產業才能強起來。山西文化企業的特點是小而散,因此,下一步在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省的過程中,特別需要加強文化企業的培育。
第三,文化產業要注意精細化問題,尤其是創意和策劃方面的精細化。精品建設是文化產業對外形象展示的標志。山西文化產品既要豐富又要精彩,在多的基礎上,更要抓精品建設。而在這個過程中,也為社會團體、創意工作室提供了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