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步高質量發展新征程,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行動進行重要優化調整。4月13日,記者從市發改委獲悉,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工作領導小組近日印發《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優化調整方案》(以下簡稱《優化調整方案》)的通知。
全市原有12個產業生態圈和26條重點產業鏈,進一步優化調整為電子信息等8個產業生態圈、集成電路等28個重點產業鏈。同時,新配套制定“評估問效工作方案”,動態監測跟蹤指標運行狀況,建立“目標導向—月季監測—年度考核—優化提升”的閉環工作機制。
成都的產業“圖譜”進行了怎樣的更新?優化調整的目的和依據是什么?決策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深思與遠謀?帶著問題,記者對市發改委現代產業發展處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專訪。
成都產業建圈強鏈
優化調整形成全新的產業“圖譜”
關鍵詞↓
◇8個產業生態圈
◇28個重點產業鏈
聚焦實現城市戰略目標、支撐城市核心功能、構筑產業比較競爭優勢,深刻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等趨勢,以此次產業建圈強鏈優化調整為代表的成都產業布局出現重大變化。優勢產業高端化、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從中不難捕捉成都下一輪的產業主攻方向和產業發展趨勢。
《優化調整方案》中一張“成都市產業生態圈重點產業鏈表”清晰顯示,優化調整后的成都產業生態圈由12個精簡為8個,分別為:電子信息、數字經濟、航空航天、現代交通、綠色低碳、大健康、新消費、現代農業。隨著產業生態圈的優化,對應重點產業鏈也相應產生調整,原有26個增加至28個,重點表現為合并和新增。具體為:
“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含“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3個重點產業鏈;
“數字經濟”產業生態圈,含“高端軟件與操作系統、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含車載智能控制系統)、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與衛星應用、金融科技”5個重點產業鏈;
“航空航天”產業生態圈,含“航空發動機、工業無人機、大飛機制造與服務”3個重點產業鏈;
“現代交通”產業生態圈,含“汽車(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現代物流”3個重點產業鏈;
“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圈,含“生態環保、新能源、新材料”3個重點產業鏈;
“大健康”產業生態圈,含“創新藥(含中醫藥)、高端醫療器械、高端診療”3個重點產業鏈;
“新消費”產業生態圈,含“旅游業、文創業(含數字文創)、會展業、體育產業、音樂產業、美食產業(含綠色食品)”6個重點產業鏈;
“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含“現代種業、都市農業”2個重點產業鏈;
成都產業建圈強鏈
優化調整的目的與依據
關鍵詞↓
◇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國家戰略布局要求
◇把握現代產業“融合”和“細分”兩大趨勢
◇突出成都比較競爭優勢
◇完善產業生態圈和重點產業鏈體系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自2021年12月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以來,成都聚焦產業生態“建圈”、圍繞重點產業“強鏈”。成都重點產業在這一行動下集聚成“鏈”,重構新形勢下成都產業發展新的“四梁八柱”。 產業強,則城市強,在超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源源不斷為成都提供加速動力的產業建圈強鏈,呈現出動態更新、優化完善、融合與細分的顯著特點。
“成都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考量。”市發改委現代產業發展處相關負責人闡述,黨的二十大召開以來,國家和四川省有關產業方向的重大戰略部署和生產力布局,勢必要求成都做出響應優化。“比如在航空航天等產業領域,國家對成都提出新要求,此次優化調整即對‘航空航天’產業生態圈予以相應優化和調整。”可以預見,這一產業未來將是成都一個重要的產業發展方向。
把握未來方向是發展產業的根本。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為城市產業帶來新的機會和新的賽道。圍繞新機會新賽道,成都產業生態圈和重點產業鏈相應作出優化調整,目的也是成都產業未來能擁有更大更強的新位次。
市發改委現代產業發展處相關負責人舉例,新能源汽車產業,是當前一個成果頗豐熱度攀升的產業領域。這個領域的“上半場”,是以動力電池為主導的電動化,“下半場”則迎來智能化、網聯化階段。“軟件定義汽車”——決定未來汽車的是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軟件技術,而不再是馬力、沙發座椅或機械性能。“車載智能控制系統,這一比較細分的重點領域前沿賽道,因此裝進了‘數字經濟’的重點產業鏈條中。”而隨著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日臻成熟,“衛星互聯網與衛星應用”也順利進入成都“數字經濟”產業生態圈,作為把握未來方向的重要支撐。
凸顯成都產業自身比較競爭優勢,是此次產業建圈強鏈優化調整的第三個考量方面。黨的二十大強調,要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成都的著力點,放在了擁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上,同時兼顧了大運會等產業帶動熱點事件。”在國內乃至世界范圍具有知名度的游戲產業、網絡視聽等新興產業,整合為“文創業(含數字文創)”重點產業鏈,與旅游業、會展業、美食產業、體育產業等傳統優勢產業一起進入“新消費”產業生態圈。“大健康”產業生態圈中,新增的“高端診療”重點產業鏈,契合的則是成都擁有的華西醫療資源、醫美產業基礎等優勢。這與“創新藥(含中醫藥)”“高端醫療器械”兩條重點產業鏈相互呼應,突破原有鏈條單純的制造端,體現制造業與服務業兩業的融合發展。
成都產業建圈強鏈
評估問效工作法確保建設進展和工作實效
關鍵詞↓
◇突出高質量發展主題
◇動態評估重點產業鏈建設進展和工作實效
◇及時發現短板弱項和存在問題
此次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優化調整,還全新配套制定了一套確保產業建圈強鏈有力有效的“評估問效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動“真格”,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動態評估重點產業鏈建設進展和工作實效,客觀分析全國競爭位勢和標兵追兵,及時發現短板弱項和存在問題。根據設計,評估問效遵循產業發展規律,突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關鍵節點,“五大生態”均設置考核和監測兩類指標,以考核指標突出工作重點和具體抓手,以監測指標反映市場認可和產業活力,既有統計數據又有第三方大數據,兼顧年度考核與日常調度。同時,強化評估結果運用,將年度工作目標與綜合評估指標緊密掛鉤,分類分解到市級部門和區(市)縣,動態監測跟蹤指標運行狀況,建立“目標導向—月季監測—年度考核—優化提升”閉環工作機制。
“評估問效工作方案”制定和完善的重點產業建圈強鏈評估指標體系,應怎樣理解“考核指標”和“監測指標”?二者區別何在?市發改委現代產業發展處相關負責人解釋,考核指標是指政府端推動的建圈強鏈工作完成的成效,監測指標則主要體現市場對這些工作的認可度和市場的活力。“產業發展工作需要政府和市場兩方力量雙向奔赴、協同協作”二者融合形成重點產業建圈強鏈評估指標體系,對一條產業鏈的綜合競爭力,及產業鏈在全國范圍、在市場層面的成效完成綜合評價。
據悉,考核指標主要來自市統計局等市級有關指標數據來源單位,監測指標主要來自專業智庫、商業機構等第三方大數據收集單位,提供的獲得市場認可能反映產業及鏈條最真實動態情況的數據,包括產業鏈在市場的排名、排位、占有率,各類500強在成都的數量、本地配套率等,為成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客觀、詳實、準確、及時的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