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頂層設計與數字底座
(一)完善政策及標準體系建設
立足智慧交通、綠色低碳等發展趨勢,構建涵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理、安全監管等全流程的政策法規框架。針對數字化轉型、新型交通工具應用等新興領域,加快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與規范,解決系統兼容性差、數據共享難等問題,為行業創新提供穩定政策環境與堅實標準支撐。
(二)夯實交通數字底座
著力構建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支撐的交通數字基礎設施體系,打造統一的數據采集、存儲、處理和共享平臺,實現公路、鐵路、水運、民航等多源異構數據的高效整合與互聯互通。通過建設高精度地理信息系統(GIS)、部署全域感知的智能傳感器網絡,實時獲取交通基礎設施運行狀態、交通工具動態信息等數據資源,為交通規劃決策、智慧應用開發提供精準數據支撐,推動交通行業向數字化、智能化深度變革,提升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整體效能。

二、智慧交通與數字轉型
(一)全面推進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
1.深化既有設施數字化改造:對公路、鐵路、橋梁、隧道等既有交通基礎設施,持續利用激光掃描、傳感器等技術進行全方位數字化測繪,建立高精度三維模型,精準記錄設施結構、位置及運行狀態等信息,為養護、維修及升級提供詳實的數據基礎。
2.推動新建設施數字孿生構建:在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同步規劃、建設數字孿生體。如在新建鐵路線路時,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從設計階段開始,對鐵路的軌道、路基、站房等各個部分進行數字化建模,實現物理實體與虛擬模型的實時映射,便于在建設過程中進行高效協同管理以及建成后的智能化運維。
(二)強化智慧交通應用創新
1.全面推進車路云一體化發展:擴大車路協同覆蓋范圍,在高
速公路、城市道路、重要樞紐等區域規模化部署智能路側設施(RSU),支持高級別自動駕駛(L3及以上)商業化落地。加速自動駕駛技術應用,推動港口、礦區、物流園區、干線物流、末端配送、公交接駁等特定場景的自動駕駛車輛示范應用和商業化運營,同時,完善相關法規、保險、責任認定體系。
2.提升貨運物流智慧化水平:推廣智能貨運平臺,深化網絡貨運平臺發展,利用大數據、AI 優化車貨匹配、路線規劃、運力調度,降低空駛率。發展多式聯運 “一單制”,推動鐵路、公路、水運、航空信息互聯互通,實現電子運單跨方式流轉和全程追蹤。推進智慧港口與智慧樞紐建設,應用自動化碼頭、智能閘口、無人集卡、智能倉儲等技術,提升樞紐運轉效率和韌性。
(三)加速交通行業數字化轉型
1.業務流程數字化重塑:全面梳理和優化業務流程,實現從行政審批、市場監管到公共服務等全流程數字化。例如,推進交通政務服務事項 “一網通辦”,簡化辦事環節,提高服務效率,讓企業和群眾辦事更便捷。同時,利用數字化手段加強市場監管,通過大數據分析對運輸企業運營情況、安全狀況等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
2.數據驅動決策機制構建:建立綜合交通運輸大數據中心體系,整合公路、鐵路、水運、民航等不同運輸方式數據資源,打破數據孤島。利用大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技術,對交通流量、運輸需求、安全事故等數據進行深度分析,為交通規劃、政策制定及應急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三、便捷出行與一體化運輸
(一)構建一體化出行服務體系
1.跨方式出行信息整合:構建國家級 / 區域級 MaaS 平臺,整合公交、地鐵、出租、網約車、共享單車、城際鐵路、民航等多種出行方式,實現 “一次規劃、一碼通行、一票支付”。深化支付與票務一體化,探索基于信用體系的 “先享后付” 等創新服務。
2.綜合客運樞紐智能化升級:對綜合客運樞紐進行智能化改造,安裝智能引導系統、自助檢票設備、實時信息顯示屏等,實現旅客從進站、購票、候車到換乘、出站全過程智能化服務,提升樞紐內不同運輸方式換乘效率,減少旅客換乘時間。
(二)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
1.優化農村客運網絡布局:結合農村地區人口分布、產業發展及居民出行需求,優化農村客運線路和站點布局,提高農村客運覆蓋范圍和服務質量。鼓勵發展農村客運定制服務,通過線上預約等方式滿足農村居民個性化出行需求。
2.促進城鄉公交服務銜接:加強城市公交與農村客運對接,在城鄉結合部建設換乘樞紐,實現城市公交與農村客運無縫換乘。統一城鄉公交服務標準,提高農村客運舒適性和安全性,讓農村居民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公交服務。
四、新型交通工具與技術應用
(一)支持新型交通工具研發與推廣
1.新能源交通工具發展:持續加大對新能源汽車、氫燃料電池船舶、電動飛機等新型交通工具的研發支持力度,提高其續航里程、動力性能和安全可靠性。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交通運輸企業推廣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降低碳排放,改善交通運輸領域能源結構。
2.智能網聯交通工具創新: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智能船舶等技術創新與應用。通過車路協同、船岸協同等技術,實現交通工具與基礎設施信息交互,提高交通工具運行效率和安全性。
(二)推廣先進信息化監測技術
1.交通基礎設施健康監測:在公路、橋梁、隧道等交通基礎設施上廣泛安裝傳感器,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對基礎設施結構安全、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通過數據分析及時發現設施病害和安全隱患,提前維修加固,保障交通基礎設施安全穩定運行。
2.交通運輸動態監測: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視頻監控等技術,對交通運輸動態情況進行全方位監測。如通過衛星遙感監測港口船舶停靠、貨物裝卸情況,利用無人機對高速公路路況進行巡查,及時發現道路病害、交通事故等情況并快速處置。
五、安全預警與應急保障
(一)完善安全預警體系建設
1.建立多源數據融合的安全監測模型:整合交通運輸領域各類數據,包括車輛運行數據、駕駛員行為數據、道路狀況數據、氣象數據等,利用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技術建立安全監測模型。通過對數據實時分析,提前預測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并發出預警信息,以便采取防范措施。
2.加強重點領域安全預警:在危險貨物運輸、長途客運、水上運輸等重點領域強化安全預警系統建設。對危險貨物運輸車輛運輸路線、貨物狀態進行實時監控,異常情況立即預警;對長途客運車輛駕駛員疲勞駕駛、超速行駛等行為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保障旅客生命財產安全。
(二)提升應急保障能力
1.構建一體化應急指揮體系: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交通運輸應急指揮平臺,實現交通、公安、消防、醫療等部門信息共享和協同作戰。通過統一指揮調度,提高應急響應速度和處置效率,確保突發事件發生時能迅速有效開展救援工作。
2.加強應急物資儲備與管理:合理規劃應急物資儲備布局,建立完善的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制度。根據不同地區交通運輸特點和可能面臨的突發事件類型,儲備相應應急物資,如搶險救援設備、醫療物資、生活物資等,并定期檢查更新,確保物資可用性。
六、低碳綠色交通發展
(一)優化交通運輸結構
1.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加強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等不同運輸方式銜接與協作,構建高效多式聯運體系。通過政策引導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鐵路、水運在貨物運輸中的比重,降低公路運輸能耗和碳排放。
2.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優先戰略:加大對城市公共交通的投入,優化公交線路布局,提高公共交通服務質量和覆蓋范圍。鼓勵居民優先選擇公共交通出行,減少私人小汽車使用,降低城市交通擁堵和尾氣排放。
(二)推廣綠色交通技術與裝備
1.新能源與清潔能源應用:繼續推廣新能源汽車、混合動力船舶、天然氣動力車輛等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建設完善充電、加氫、加氣等綠色基礎設施網絡,為新能源和清潔能源交通工具使用提供便利條件。推廣光伏建筑一體化、儲能、智慧能源管理、岸電使用等技術,降低交通基礎設施自身碳排放。
2.節能減排技術創新:鼓勵交通運輸企業開展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和應用,優化發動機燃燒技術、采用輕量化材料降低交通工具自重、提高輪胎滾動阻力等,降低交通運輸工具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七、強化安全預警與韌性提升
(一)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主動安全防控體系
1.深化主動安全技術應用:在“兩客一危”、重載貨車、公交等車輛強制推廣應用智能視頻監控報警、ADAS等主動安全技術,并向普通營運車輛推廣。
2.推廣基礎設施健康智能監測:利用物聯網、北斗、光纖傳感、無人機/機器人巡檢等技術,對橋梁、隧道、高邊坡、港口航道等關鍵基礎設施進行實時監測與預警。
3.建設交通安全風險智能預警平臺:融合氣象、地質、交通流、事件、車輛運行等多源數據,利用AI模型預測事故黑點、擁堵風險、惡劣天氣影響等,實現精準預警與主動防控。
(二)提升網絡安全與數據安全保障能力
1.落實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制度:加強交通行業網絡和數據安全防護體系建設,提升對勒索軟件、數據泄露等風險的防御和應急響應能力。
2.推廣商用密碼應用:保障車聯網、自動駕駛、MaaS等場景下的通信安全和數據隱私。
3.增強極端天氣與突發事件應對韌性:提升交通基礎設施韌性標準,針對洪澇、臺風、高溫、冰凍等極端天氣,提高設計標準和防護能力。完善應急指揮調度平臺,整合應急資源信息,提升在自然災害、重大事故等突發情況下的快速響應、協同處置和路網保通保暢能力。
八、治理提升與環境優化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與法規標準適應性調整
為新業態新模式預留空間,針對自動駕駛、低空經濟、MaaS、網絡貨運等,建立包容審慎的監管框架,探索“監管沙盒”機制。修訂不適應新技術新業態發展的法規標準。
(二)加強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
設立國家級交通科技創新專項,重點攻關車路協同、自動駕駛芯片與算法、大載重長續航新能源技術、交通大數據與AI融合等關鍵核心技術。建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機制,培養復合型智慧交通、綠色交通、數據安全等領域的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三)促進區域協調與城鄉融合
加強智慧交通、綠色交通技術在欠發達地區和農村的應用推廣, 提升農村物流效率,縮小城鄉交通服務差距。推動都市圈、城市群交通一體化智慧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