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與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形態,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為我國在新發展階段培育新動能、重塑全球競爭優勢指明了方向與路徑。
“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應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以實體經濟為發展根基,準確把握技術突破、要素配置與產業轉型三大基本路徑,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以技術革命性突破引領發展新動能
技術革命性突破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
歷史表明,每一次工業革命都依托于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的出現與廣泛應用。當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技術爆發正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在此背景下,加強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我國在5G通信、特高壓、新能源等領域已取得顯著進展,但在高端芯片、工業軟件、核心傳感器等關鍵領域仍存在“卡脖子”問題,突破這些技術瓶頸已成為緊迫任務。
同時應注意到,科技創新必須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其根基在實體經濟,方向是推動產業升級。唯有將顛覆性技術成功產業化,才能有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生產力的代際躍遷。
以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激活發展潛能
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制度保障。
新質生產力強調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追求全要素生產率的顯著提升。
隨著科技發展與生產方式變革,知識、數據等新型要素不斷發揮關鍵作用,資本、勞動等傳統要素也在不斷迭代。
通過深度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數字技術,可推動生產工具、生產方式與產業組織的全面變革,實現生產流程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勞動、資本、技術、數據、人才等要素活力,還能促進要素間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協同,從而擺脫依賴大規模資源投入與能源消耗的傳統路徑,走出一條投入少、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的可持續發展新路。
以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夯實發展根基
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載體和最終落腳點。
“十五五”時期,應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培育與未來產業布局。
傳統產業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不能簡單視為“低端”產業而盲目退出,而應通過科技賦能推動其轉型升級,提升附加值與競爭力。以汽車產業為例,通過與新能源、智能網聯等技術深度融合,已衍生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賽道,產品功能從單純的交通工具轉變為新一代移動智能終端,有效滿足了智能化、個性化與服務化的新需求。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培育新動能、構建新優勢的關鍵領域。應立足比較優勢,積極推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廣泛應用,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等通用技術的賦能作用,強化創新鏈與產業鏈協同發展,增強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輻射帶動效應與技術外溢效應。
未來產業代表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前沿方向。在“十四五”探索和布局的基礎上,“十五五”時期應更注重前沿技術與顛覆性技術的加速產業化,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等重大技術方向,加速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成果和標桿產品,盡快形成新增長點,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能并塑造長期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