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正式發布,覆蓋長江經濟帶和長江流域內的1173個縣級行政區域。規劃將重點保護、開發、利用和修復這些區域的自然資源,目標是到2035年打造生態優美、繁榮宜居的黃金經濟帶。
《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日前發布。這一規劃涵蓋了長江經濟帶和長江流域的1173個縣級行政區域,涉及區域的保護、開發、利用和修復等各類空間活動,為地方編制實施國土空間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規劃范圍不僅包括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的全域,還涉及《長江保護法》規定的長江流域其他8個省區的相關縣級行政區域,陸域面積高達240萬平方公里。
規劃設定了到2025年形成長江大保護格局的目標,并計劃到2035年全面建成健康安瀾、生態優美、協調聯結、繁榮宜居、特色彰顯的黃金經濟帶。通過充分利用長江流域的農業資源優勢,確保耕地規模基本穩定,同時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強化耕地的生態屬性,轉變農地利用方式,提升農業空間的生態化治理。
此外,規劃還注重流域的生態安全,要求尊重自然規律和河流演變規律,協調處理江河湖泊和上中下游的關系。通過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統保護修復,提升長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遏制生物多樣性下降。城鎮開發方面,規劃將嚴格落實城鎮開發邊界管控要求,促進區域內人口、資源和產業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推動城鎮空間的集約高效發展。
這次規劃不僅僅是著眼于長江經濟帶和長江流域的單獨保護,更是在整個國土空間的利用和開發上有了更高層次的戰略安排。長江經濟帶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其保護和開發一直是國家的重中之重。通過這次規劃,預計長江流域的生態功能將得到進一步提升,不僅能更好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還能有效調蓄洪水,提升區域內的生態穩定性。這對于長江沿線的縣市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利好消息。規劃中提到的現代化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的集約發展,也將為這些地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推動區域整體的經濟繁榮和生態美好并存。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不但注重長江流域的自然生態保護,還考慮到了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通過挖掘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不僅延續了歷史文脈,還促進了城鄉人居空間的融合,真正做到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規劃的實施保障體系也非常完善,通過落實各級行政主體責任,健全國土空間管控機制,建立省際協商合作機制,確保規劃能夠順利實施,實現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