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武勝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借力綠水青山打通“生態價值轉化”通道,持續豐富生態旅游產品供給,推進生態旅游與農旅、文旅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旅游驅動生態價值高質量轉化的路徑。在四川省社科聯重大項目“四川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目標體系與建設路徑研究”課題的支持下,有關單位組成調研組,深入武勝開展解剖式調研,并針對如何推動武勝文化旅游高質量融合發展,提出了五點意見建議:
一、擦亮生態底色,推動生態保護和文旅發展相得益彰
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引領,保護好特色生態文旅資源。堅持保護生態本底,保護好城鎮水體與自然山脈,將真山真水作為景觀本底。依托武勝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資源及良好的生態環境,推動龍女鎮、勝利鎮、禮安鎮、萬善鎮、飛龍鎮等優良級自然類旅游資源的保護與傳承。保護利用好太極湖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龍女湖旅游度假區,做好江水文章,供給濱江公園生活。打造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示范,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地方特色歷史地段的保護,推動宋(蒙)元戰爭山城遺址、中心鎮古建筑群、寶箴塞文物、真靜書巖等文化遺產保護。
二、提升文態,實施優秀景區提升計劃
做有內涵的旅游,充分將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與縣域特色文化相結合,全面開發國家A級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旅游風情小鎮、景區村等旅游目的地,酒店、民宿等旅游接待場所的“微改造、精提升”,建設時時美麗、處處精致的旅游環境。融入山水文化,提升龍女湖旅游度假區花道慢行系統。融入歷史文化、軍事文化,提檔升級寶箴塞旅游區,打造沉浸式古堡游覽體驗。依托民間文化藝術,推廣一批特色民俗文化,鼓勵原創設計,整合農副物產、傳統民俗手工藝、生活類工業品等品類,用活武勝剪紙和飛龍竹絲畫(繡)簾等非遺資源,形成“帶得走”的武勝文化。弘揚紅色文化,用好武勝楊益言故居、《紅巖》英雄文化陳列館、縣黨史館等獨有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做精一批紅色研學,打造紅色旅游勝地,連點成線、拓線成面。
三、塑造形態,實施現代文旅服務體系升級計劃
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打造有形態、有觸感、有沖擊力的特色活動、美食街區、特色景點。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旅游產業,優化完善旅游區域綠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功能。探索制定縣域旅游綠色管理規定,將生態與旅游、文化體驗、康體養生等多種產業深度融合,備齊要素、豐富業態,推動“單日游”向“多日游”轉變,打造一批有“看頭”的特色活動,打造系列“小而精、新奇特”節慶活動。發展一批有“吃頭”的美食街區,積極推進“旅游+美食”建設,培育發展新興創意餐飲企業。依托武勝火鍋產業園舉辦火鍋文化旅游節、雪花啤酒文化節、特色龍蝦美食節,擦亮武勝美食名片。建設一批有“耍頭”的特色景點,嘉陵江縣城段重點建設好漫步道、慢跑步道、自行車騎游道。
四、創新業態,實施多業態融合提檔升級計劃
全力構建以文旅融合發展為主要導向,兼顧農旅融合、工旅融合等為特色產業多業態融合發展,持續做好“文旅+”文章。實施“文旅+農業”景觀提升工程,啟動嘉陵江鄉村振興示范帶、長灘寺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依托產業基地和鄉村自然肌理,利用農耕文化、甜橙采摘體驗園、創客樂園等資源,培育綠色園子、生態池子、景觀林子,打造農旅融合的休閑鄉村。實施“文旅+工業”路徑提升工程,依托火鍋產業園,用好工業記憶館、火鍋文化體驗館,串聯毛哥食品、安泰絲綢、雪花啤酒等生產線參觀點,豐富集火鍋品嘗、廠房參觀、產品產銷于一體的工業旅游線路。實施“文旅+體育”內容提升工程,打造嘉陵江畔最佳體育旅游目的地、戶外運動新高地,改善體育產業結構,高質效利用武勝豐富的山地資源和濱水資源。實施“文旅+科技”智慧提升工程,以“互聯網+”為抓手,運用互聯網技術推動旅游業產品業態創新、發展模式變革、服務效能提高,全力打造“智慧旅游”。
五、深化協同,打造嘉陵江旅游精品線路
共建嘉陵江文化旅游線,充分發揮嘉陵江文化旅游聯盟平臺作用,推進線路串聯、游客互送、交通共建等,拓寬旅游發展空間,培育優秀旅游產品,培育一體化文旅線路,推進旅游產業升級。加快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旅融合新發展趨勢,聯合打造巴蜀文旅品牌,結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川區域)建設,培育提質文化旅游產業。共同做好文旅宣傳,多形式宣傳武勝文旅亮點、景區特色、節慶活動,提升武勝知名度與美譽度。深化與攜程、去哪兒網等國內知名OTA的渠道合作,推出系列城市惠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