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國新辦舉行2023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在介紹2024年“三農”工作重點時表示,要全鏈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做好“土特產”文章,做精做優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業,深入推進農文旅融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是實現農民未來美好生活的源泉與基礎。202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產業發展水平一詞是首次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這是立足于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全局、我國高質量發展目標要求以及“三農”事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提出的。鄉村產業發展是鄉村建設的引領,對帶增收、促就業作用明顯。筆者認為,要從“優”“特”“加”和“融”著手。
首先要做好“優”的品質。多年來,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任務,甚至是唯一目標就是實現產出最大化,這當然與我們的現實國情密切相關,保障14多億人吃得飽、吃得好是最緊迫的任務。隨著科技創新持續突破,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國內穩產保供確定性不斷增強,糧食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基本上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局面,牛羊禽肉、牛奶、水產品全面增產,蔬菜水果供應充足。數量有了保障,質量提升就有了基礎,有能力也有基礎按照“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即“需要什么生產什么”的理念,著力提升農產品品質。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需求越來越高,因此必須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品質,實行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進一步提升優質農產品比重。做優農產品品質,除了在“產出來”方面發力,還要在“管出來”方面用力,通過大數據全程監管,實現“從田頭到餐桌”可追溯,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
其次,要做好“特”的內涵。狹義上,我們理解的“土特產”是指某地特有或特別著名的產品。但由于很多產品的適種性較強,很少有產品只能在個別區域種植,即使是荔枝這樣的熱帶水果,從海南到廣東、廣西,甚至四川都有種植,遑論水稻、肉牛、肉羊、蘋果等這樣的常見農產品,種養范圍就更大了。那么廣義的“土特產”內涵更為豐富、范疇更為廣闊。既然較大區域范圍都能種養,“特”的屬性就需格外強化,不僅產品自身質量要好,甚至也蘊含著屬地的人文特征、民族屬性。所以,鄉村產業不僅僅是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還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和習俗延續的媒介,實現鄉村產業與地方傳統文化交輝相映,充分展示人與自然相融共處的和諧之美,展現出生產者淳樸、善良的品格,是產品品質的生動再現。
此外,還要做好“加”的延伸。農產品加工業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其銜接工農,領域覆蓋面廣、產業關聯度高、增長勢頭快,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作用強,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9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52:1,已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好、最具活力的支柱產業之一。對于農產品加工業而言,除了要提高附加值,還要關注兩個維度,一方面,以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吸引資金技術向農業、農村和農戶聚集,把加工企業車間建在主產區“田間地頭”,讓主產區從中受益,分享現代產業的增值紅利;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離不開工商資本,但不能僅僅是工商資本,否則就唱成獨角戲了,要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一定要讓當地老百姓從中受益,讓農民成為產業經濟的主角。
最后,要做好“融”的秘訣。現代產業經濟發展越來越體現集群化、融合化的特征,而非單一產業、單獨區域的個體發展,所以要拓展鄉村產業的增值空間,要做到融為一體。從橫向看,是各種生產資源要素的優化組合,提高配置效率,特別是通過科技創新、數據支撐拓展生產函數的外延邊界。從縱向看,是一二三產業之間通過對接,實現農工服互補,發展綜合種養一體化模式、專業精深加工模式、三產融合模式,讓原字號農產品增值增效,圍繞主導產業帶動包裝、運儲、金融等服務業,在一產內部、二產三產之間發展成緊密的要素產品交換和主體合作關系,增加農業綜合效益。只有橫向和縱向的融合,才能實現要素資源最有效配置,才能把農業生產融入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農業生產從自給自足向產業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