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
自治區黨委第一巡視組巡視固原市反饋意見指出:“固原市對‘五特’產業統籌謀劃不夠,肉牛和冷涼蔬菜沒有形成品牌,產品附加值不高,單品數量規模小?!薄兑巹潯肪幹萍仁鞘形褪姓瀼芈鋵嵶灾螀^黨委巡視整改的具體行動,也是推動“五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市委五屆九次全會提出了“壯大一產夯基礎、帶動三產促繁榮、撬動二產強動力”的“一三二”產業發展新路,打造全國百萬頭高端肉牛生產加工基地,全國夏秋優質冷涼蔬菜生產供應基地,全國馬鈴薯種薯繁育、標準化生產、精深加工基地,西北地區中藥材育種、種植、加工、集散基地“四大基地”,擘畫了新時期固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宏偉藍圖。為抓好自治區黨委巡視整改、推動市委部署要求落地落實,我局委托規劃公司編制了《規劃》。
二、起草過程
《規劃》委托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于去年10月份開始著手起草。初稿形成后,先后三次征求各縣(區)和市直有關部門(單位)意見建議,并分別呈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審定。在起草過程中,志敏書記、青龍市長親自審定,胡斌常委、生俊副市長多次提出修改意見,特別是青龍市長對《規劃》提出的9個方面的修改意見,我們會同相關部門認真研究修改。經1月30日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和2月1日政府常務會議討論審議,并進一步修改完善后,經市委辦把關審核,現提請市委常委會審定。
三、主要內容
共9章37節。
第一章是規劃背景。包括重要意義、發展現狀和機遇挑戰3個方面,闡明了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重要意義、“十四五”以來全市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取得的重大成效以及當前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第二章是總體要求。包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4個方面,提出把固原打造成全國百萬頭高端肉牛生產加工基地,全國夏秋優質冷涼蔬菜生產供應基地,全國馬鈴薯種薯繁育、標準化生產和精深加工基地西北地區中藥材育種、種植、加工、集散基地。主要預期目標是:到2027年,實現特色產業“223”發展目標,即打造肉牛、馬鈴薯2個超百億產業,冷涼蔬菜、中藥材2個超五十億產業,生態經濟、農文旅融合、農業社會化服務3個超十億元產業。具體為:
——產業發展基礎實現新提升。全市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分別達到340萬畝和100萬畝,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78%,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2%。
——產業總體水平躍上新臺階。全市肉牛飼養量達到125萬頭,馬鈴薯、冷涼蔬菜、中藥材、菌菇種植面積分別達到90萬畝、50萬畝、25萬畝和2500畝,林峰、林禽分別達到13萬群和200萬只,全產業鏈產值達到600億元。
——農產品加工業實現新跨越。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5∶1,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5%(其中:肉牛70%、馬鈴薯80%、冷涼蔬菜50%、中藥材75%)。
——農文旅融合發展取得新突破。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深度開發,集休閑、康養、避暑、種養多元素為一體取得實質性進展,打造農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園區)20個,年游客接待人數突破600萬人次,營業收入達到20億元以上。
——農業社會化服務達到新水平。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300家,服務保障能力覆蓋80%以上農戶,年經營收入達到20億元以上;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年均增速15%以上,總產值達到20億元。
——產品競爭力實現新跨越。新認證綠色食品產品30個、有機農產品5個、名特優新農產品10個,認證良好農業規范(GAP)企業10家,“1+5+N”農產品品牌矩陣基本構建。
——產業化經營水平再上新臺階。新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50家、星級家庭農場80家,多種形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占比達到20%以上。
第三章是構建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圍繞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全產業鏈發展。
——區域化布局。聚焦國土空間功能定位、五河流域資源稟賦、特色產業生態習性,提出建設三大功能區、打造五河流域產業帶、布局“五特”產業生產區,構建結構最優、效益最大、競爭力最強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
——集約化經營。按照“區域布局、規模連片、集約經營”的思路,突出龍頭引領,補鏈條、聚集群,走規?;N植、集約化管理、訂單式銷售、產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推動土地“存量”轉化為經濟“增量”。
——標準化生產。按照“全產業鏈”的思維,解決農產品生產“缺標”問題,提升“貫標”覆蓋率,增強“用標”自覺性,走出一條“生產標準化、基地規模化、產業特色化、產品品牌化”的發展之路。
——全產業鏈發展。按照“一三二”產業發展思路,提升價值鏈、拓寬功能鏈、延伸服務鏈、完善利益鏈、創新技術鏈、激活人才鏈,加快構建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干”貫通產加銷、以鄉村旅游業為“徑”融合農文旅、以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為“網”對接科工貿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四章、第五章利用兩章的篇幅,從放大特色農業產業新優勢、拓展特色農業產業新業態2個方面,提出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即在做大肉牛產業、做強馬鈴薯產業、做精冷涼蔬菜產業、做特菌菇產業、做優中藥材產業、做靚生態經濟產業的同時,從推動肉牛精深加工“提檔升級”、推動馬鈴薯精深加工“擴規提能”、推動尾菜循環利用“變廢為寶”、推動中藥材加工“轉型升級”、推動生態產品加工“多元發展”、打造預制菜產業“中央廚房”6個方面,全面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圍繞做活農文旅融合業和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第六章是增強特色農業發展新動能。堅持現代科技和物質裝備農業,圍繞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推進現代種業振興、推動數字農業建設、大力發展綠色農業5個方面,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第七章是激活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新活力。堅持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產業園區為支撐、以特色發展為目標,提出推動新型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培育打造一批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產業強鎮,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具體目標是:到2027年,新培育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市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50家、三星級以上家庭農場80家,打造南部山區露地蔬菜和六盤山馬鈴薯2個超50億元的產業集群;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4個、產業強鎮6個。
第八章是推進品牌建設與市場營銷。重點從打響特色農產品品牌、構建完善市場營銷體系、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3個方面,打響“六盤山”品牌,實現特色農產品“種得好”和“賣得好”雙贏。
第九章是保障措施。重點從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投入保障、強化項目支持、強化人才支撐、健全考核機制5個方面,對確保規劃實施落地落實提出具體要求。
另外,為推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共謀劃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重大項目5大類23個,總投資20.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