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突破口。重慶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提出打造生物醫藥千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4月17日,重慶市政協召開主席會議,聚焦創新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進行專題協商。
作為本年度第一場主席會議協商,如何端出一盤有滋有味的“頭菜”?自2月以來,牽頭負責的市政協經濟委、九三學社市委會一直在忙著做“烹調”準備:確定10個與主題強相關子課題組織開展調研,召開座談會7場次,參加調研480余人次,形成10篇較高質量協商發言材料,委員們共梳理問題22個、提出意見建議41條。
協商現場,緊扣“創新”關鍵詞,委員們從不同角度建言“加料”——
全國政協委員,全軍臨床病理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卞修武建議持續提升生物醫藥創新生態水平和研發核心競爭力,聚焦國家戰略目標,組織實施生物醫藥創新重大專項,推動有組織科研,形成重慶市生物醫藥產業系統布局,滿足人民群眾醫療需求,提升國家生物醫藥保障能力。
位于巴南區的重慶國際生物城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近年來已聚集項目120余個,產能規模超1000億元。如何推動重慶國際生物城加快做大做強?市政協聯絡委副主任、巴南區政協主席何永革呼吁,布局落地重慶實驗室,盡快打造國家生物醫藥重大科技創新基礎研究及轉化平臺,提級建強創新生態圈。
龍頭企業“體格小”、關鍵領域“缺一截”,怎么補?市政協委員、民盟直屬工委副主委許冰認為,要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鏈主”企業引育,推動龍頭企業延鏈升級和重點產業鏈強鏈補鏈;瞄準空白領域關鍵環節補位布局,支持兩江新區、高新區聯動有關區縣,優化中間體、原料藥區域供應鏈協同。
“加快提升醫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市政協委員、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鮮亞道出他的“四字經”:注重“導”,加強行政引導醫企合作,增加本地藥本地用規模;注重“特”,加大科研投入和創新藥研發;注重“優”,著力優化營商環境;注重“聚”,聚集生物醫藥人才,建立集群聯盟資源共享機制。
為推動產業協同能力提升,重慶市大健康產業商會聯合相關單位、組織啟動了重慶生物醫藥產業聯盟的籌建。市政協常委、市總商會副會長付建忠為此建議,發揮產業聯盟紐帶作用,推動“產學研醫”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短板弱項,開展平臺共建、協同攻關和集成驗證,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聽取委員意見建議后,副市長江敦濤當即回應,將以關鍵技術攻關為抓手,加強科技創新,催生新質生產力;以產業基礎再造為抓手,統籌補鏈強鏈,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以臨床轉化應用為抓手,推動醫工融合,提高產學研醫協同發展水平;以領軍鏈主企業為抓手,加快轉型升級,推動產業提質增效;以產業對接為抓手,深化開放合作,提高醫藥產業協作水平。
“重慶生物醫藥產業體系完整、基礎良好,未來大有機會、大有潛力、大有可為。”市政協主席程麗華表示,廣大政協委員要圍繞培養和聚集頂尖人才、加強產學研醫協同創新等長期性、突出性問題,不斷增強研究論證、建言獻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結合調研議政和民主監督工作,及時反映政策落實中的情況和問題,提出加強改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更好助力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