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綿陽市推進新型工業化暨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工作會議召開,近200名企業負責人,及部分高校、重點創新平臺和轉化平臺、有關商協會的負責人到場參會,會議同時以視頻形式開至各縣(市、區)、園區。
當前,一批批智能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在綿陽相繼涌現,大量企業通過“智改數轉”實現提質升級、降本增效、綠色安全發展,并加速帶動行業性的數字化轉型。一系列“智改數轉”的高效動作,彰顯綿陽努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的決心。“力爭全年規上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200家以上,到2026年規上工業企業實現轉型全覆蓋。”綿陽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
示范引領 “標桿”企業帶動轉型升級
天氣逐漸炎熱,空調、冰箱等家電產品迎來市場需求旺季。“我們的生產訂單已經飽和。”5月7日,位于綿陽經開區的四川長虹空調有限公司一派繁忙,公司副總經理蔡勁松告訴記者,今年一季度,該公司生產訂單接近160萬套,產值近40億元。
高效生產如何實現?蔡勁松以長虹空調電控廠車間里的一條外電控自動化生產線為例,給出答案。以前產品依靠人工測試,容易出現漏檢或檢測不良未發現的情況。通過“智改數轉”,該生產線用上ICT測試工序,不僅能夠實現在線檢測和數據自動存儲,還能對產品生產全流程信息溯源,大幅提升生產效率,質量管控水平也明顯提升。“2024年產值有望突破100億元。”蔡勁松滿懷信心地說。
在標桿企業帶動下,綿陽各地實施“智改數轉”的企業越來越多。位于三臺縣工業園區(蘆溪工業區)的上海梅林正廣和(綿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罐頭為主的大型食品企業,產品暢銷東南亞和歐美等地。
“這兩年訂單持續增加,對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勢在必行。”該公司負責人申浩說,實施“智改數轉”以來,公司引進投用了制罐、灌裝、封罐等多條自動化生產線,“工人由原來的20多名減少到如今的2人,產能卻提升30%左右。”
“隨著‘智改數轉’工作的加速推進,全縣新能源、電子工業企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上企業將不斷增加。”三臺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說。
培育引導 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
“紅燈停一停,綠燈請通行。”“五一”假期前夕,在綿陽科技城新區,“綿陽造”無人巡邏車和四足仿生機器人“走”進“上馬故事商業街”,當起交通文明勸導員,進行常態化安保巡邏。
還有更多科幻場景在綿陽逐步照進現實。在4月舉行的2024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綿陽造”多款機器人亮相。一款身高1.6米,能輕松完成一字馬、坐位體前屈等高難度動作的人形機器人,吸引來自德國、日本、巴西等地的眾多外國企業對接洽談。該款機器人由位于綿陽高新區(科技城直管區)的企業——四川福德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公司董事長胡天鏈表示,目前已收到多家海外公司的意向訂單。
今年,四川把人工智能列為1號創新工程。與之同頻,綿陽也將人工智能列為全市科技創新重點工作同步推進,為新型工業化賦能。通過創新實施“園區提質、企業滿園”和“產業強鏈補鏈延鏈”行動,綿陽實行新興產業“一條產業鏈、一家鏈主企業、一名首席科學家、一個工作專班、一套扶持政策”,集聚資源、集中攻堅;通過穩存與育新并舉,四大特色優勢產業提質壯大,以機器人、核醫療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綿陽加速發展。
以綿陽高新區(科技城直管區)為例,目前已擁有長虹、福德機器人、五視天下等人工智能相關企業6家,主要涉及智能家居、人形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芯片研發制造等。下一步,該區計劃強化人工智能產業存量培育和增量招引,以制造業“智改數轉”為切入口,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在智慧家庭、交通、醫療、教育、文旅等領域的應用推廣。
政策驅動 加快從“制造”到“智造”
搶占“智改數轉”風口,加快從“制造”到“智造”的步伐,綿陽不只發力新賽道,還通過政府搭臺,為企業搭建培訓學習、經驗交流、供需合作的橋梁,讓企業真正敢轉、愿轉、會轉。
今年2月,綿陽市“智改數轉”首期企業家專題培訓會舉行,全市35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及各區(縣)代表參加,以培訓引導、專家問診為重要抓手的“智改數轉”專題培訓自此在綿陽全面鋪開。
不僅如此,綿陽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除邀請專家到綿培訓外,還組織制造業企業“組團”到浙江等先進地區“取經”。
“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進一步激發企業數智轉型活力,讓轉型方向更加精準、高效。”綿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已舉行市縣聯動開展“智改數轉”專題培訓、實踐案例分享等活動30場以上,覆蓋1400余戶規模工業企業。
在全市“智改數轉”大會當天,綿陽還舉行制造業“智改數轉”供需對接路演活動,邀請500余名“智改數轉”企業、數字化服務商、金融機構代表參加,推介“智改數轉”相關服務方案。“華為希望與綿陽的企業廣泛合作,搭建‘智改數轉’賦能中心,為有需求的企業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參會的四川華為云解決方案總監張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