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到未來產業的發展,必須不斷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同時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為產業化提供科技創新基礎。同時,要大力促進要素聚集,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完善要素市場,構建良好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優化產業分工和空間布局。此外,要不斷創新領域管理模式,持續擴大對外和對內開放,構建國內國外雙循環體系,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將巨大規模市場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大力提高研發投入支持力度,提升成果轉化率,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大力提高研發投入。除了在國家層面提高研發投入支持力度外,要鼓勵地方政府、企業不斷提高研發支持力度。鼓勵地方財政通過稅收減免、政策傾斜等措施,吸納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研發活動,加大對基礎研究支持。優化研發經費投入結構,持續提高基礎研究比例,從整體上提升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加大成果轉化支持力度。通過嚴格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科技金融體系、加快人才評價改革、加大第三方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主體支持力度、提高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創新成果轉化方式等措施,提升成果轉化支持力度,切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持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在保證網絡信息等總體安全的前提下,對新領域實施敏捷治理,提升創新活力,拓展創新空間,擴大產業應用領域。
促進要素聚集,增強聚集效應,優化產業布局
完善創新要素引進流動機制。通過提升創新活力吸引新產業,通過新產業吸引人才。建立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支撐體系。積極引進國際創新人才,實施精準化人才引進制度,提升引才的精準度和產業適配度。完善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要素的組織體系,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核心作用,吸引創新要素集聚,組織、構建并完善未來產業的創新生態體系,加快成果的轉化、熟化(產業化)。總結和借鑒5G通信和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成功經驗,促進要素特別是創新要素的流動,完善要素市場,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增強創新要素聚集。面向未來產業,進一步增強聚集效應,提升創新和發展能力。從3個方面衡量聚集度:①密度,即單位面積內聚集的人才、資本和技術等創新要素;②頻度,即要素聚集以后的流動程度,如每一天車流量、人員流動率、通話量、郵件發送量;③濃度,即技術含量、附加價值的大小。通過提高創新要素聚集,為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提供要素基礎。
優化產業分工和空間布局。各地未來產業的規劃和發展,要與國家的整體戰略和規劃結合,并保持內在一致性。未來產業的發展,要依據各地經濟、產業和科技發展特點,通過先導試驗區帶動其他區域共同發展。通過未來產業的梯度轉移和區域產業的再分工,形成國內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雁形陣列。加強區域之間在人才、資本、技術及產業項目之間的協調合作和交流互動,推動產業合理布局、分工進一步優化,提升國家整體產業發展效能。
不斷創新領域管制模式,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仍然依靠創新驅動,而創新活力決定了創新的質量和水平。因此,必須不斷創新管制模式,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提升產業的整體創新活力。
正確處理創新與監管的關系。過度監管會抑制創新,而開放可以促進創新。創新催生了產業的新方向和新領域,如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星鏈”技術,正是美國開放低軌衛星領域限制的結果。ChatGPT作為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新推出的一種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自面世以來,獲得了各界極大關注,未來將對搜索、辦公和云計算等許多領域帶來革命性的沖擊,當然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對于新領域,相關政府部門應該采取有底線的管制,即通過筑牢技術底座,提高安全水平,為整體安全提供技術支撐,而非簡單的一刀切。對新興產業發展帶來的倫理與安全、負外部性等問題,需要不斷創新治理模式,綜合考慮多重因素,建立以敏捷為核心的治理框架。
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在未來產業相關的新領域和新方向,充分認識發達國家的優勢,將自主創新和對外開放有機結合。通過國內產業和應用場景,吸收國外的人才和技術。在技術方面,可借鑒美國的未來產業實驗室模式。在應用場景方面,在特定地區先行先試,開放數據跨境流動;針對某些特定領域,在特定地區開展實驗,如生物醫藥方面的癌癥實驗室。在創新主體方面,允許外資參與未來產業。
不斷擴大對內開放。提高開放水平,除了對外開放,還要進一步擴大對內開放,即擴大對民營經濟的開放。在數字經濟、互聯網等產業,逐步放松管制,鼓勵民營經濟創新。以深圳開展放寬市場準入為試點,圍繞放寬準入限制、優化準入環境、破除準入壁壘,逐步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成果,探索更加靈活、更加科學、更加有效的政策體系和管理體制,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者:潘教峰、王曉明、薛俊波、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