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產業定位規劃,“一把手”招商看這里!
產業集聚區的形成,追根溯源,第一步就是要做好產業定位規劃。
無論是區域還是產業園,都需要邁出這一步。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落地性強。
規劃做得再好,若不能在實際中生根發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力量,那么也只是紙上談兵。
接上篇,本文從地方 " 一把手 " 的視角出發,深入探討如何做好 "區域產業定位規劃"。
區域產業發展 第一步是定位規劃
地方 " 一把手 " 新上任,最先面臨的挑戰,往往是做好產業定位和規劃。地方產業多且雜,沒有鮮明的特色,也沒有相對主導的產業格局。
這種均衡的產業分布格局,讓地方在推動經濟發展時,如同盲人摸象,難以找到精準發力點。
近年來,新興工業園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承載著地方經濟發展的厚望。在這股發展熱潮中,一些地方卻陷入了盲目追求速度的誤區。
為了迅速將園區內空的廠房 " 填滿 ",他們采取了一種 " 廣撒網 " 的策略,對入駐企業的篩選標準相對寬松。
這種做法,雖然短期內能夠迅速提升園區的企業數量,但企業質量參差不齊,容易導致產業布局混亂無序。
要知道,每個企業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往往只是產業鏈的某個環節。每個企業都需要上游企業的產品作為原輔材料;每個企業的產品,也要供給產業鏈下游的企業,進行加工生產。
這就是所謂的產業關聯度,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必要條件。
如果在產業定位和布局上,不注重產業之間的聯系,就無法形成產業之間的配套關系。這樣一來,即便企業達到一定數量,技術和信息等資源也無法共享,造成集而不群的現象。
產業定位不明確的弊端,還體現在資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費上。由于缺乏科學規劃,企業各自為政,根據自身需求和園區區位特點進行布局。
更重要的是,讓園區在招商時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招,也不清楚該吸引哪些企業入駐。有時,產業定位過于理想化,與地方實際產業基礎脫節,使得招商項目難以落地實施。
那么,該如何進行產業定位呢?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區域或園區是要干什么?
我們要認識到,產業定位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要根植于區域或園區的實際土壤。它需要根據自身綜合優勢和獨特資源,結合當前經濟環境以及各產業運行特點,來進行科學規劃和布局。
" 不落地 ",這正是產業規劃中最易陷入的誤區。
許多人誤以為,產業規劃僅僅負責頂層設計,做產業規劃的咨詢公司也可以通過項目,收到最終付款就可以了。
很少有人會關心這個項目是否盈利,也沒有多少人能夠保證項目一定能盈利。因為這不僅涉及產業規劃,還與后續運營有關。
一個大項目,從產業規劃到落地實施,再到見效盈利,往往需要歷經五六年,甚至是長達十年時間。能夠從頭到尾,從頂層設計到落地細節都了然于心的人,寥寥無幾。
產業定位規劃 跳出本地看本地
在區域經濟發展的棋盤上,產業定位規劃如同關鍵的開局之步,映射著當下產業布局,也預示著未來的經濟走向。要下好這盤棋,需要分四步精心布局。
第一步,深入剖析產業基底。
這如同棋手審視自己的棋局,全面了解本地的產業優勢與短板,綜合評估本地產業的競爭力。把資源模清、把家底摸透,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第二步,洞察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市場機會、技術路線、行業格局,這些都是必須緊密關注的動態。不能僅僅局限于現有的行業框架和地域限制,而緊密跟隨市場脈搏,預測產業的成長趨勢。大趨勢搞懂了,產業的大致方向就清晰了。
第三步,精心制定產業發展策略及定位規劃。
需要詳盡地描繪各產業定位內容、依據及生態關系,從全局、系統且縱深性的視角,來定位規劃區域產業發展全景藍圖。
制定出一份 " 接地氣 " 的產業規劃,需要跳出本地看本地,從全國視角看產業分布,明確招商重點區域及目標企業集聚地。
此外,產業定位需有層次性,就像 " 剝洋蔥 " 一樣,從宏觀到微觀,一層一層往下細分。
比如,在國家層面,要明確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 " 分量 ",是支柱型產業還是新興產業?這些產業在全國盤當中處于什么位置?
再聚焦到區域層面,目前所在區域的相對優勢產業 / 潛力產業是什么?這些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與地方資源稟賦、環境特色相協調?
最后一步,規劃產業發展路徑及空間規劃。
這需要我們具備 " 未來視角 ",除了對產業總量增長的預測,還包括產業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等諸多方面的考量。
同時,結合產業空間的合理調整,確保產業可持續發展。根據地方產業發展和招商目標,將規劃的時間節點細化為短期、中期和長期,以便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一份清晰的產業定位規劃,如同地方產業發展的 " 導航圖 ",幫助我們解決 "發展什么、怎么發展、在哪發展" 等關鍵問題。
從對產業現狀和特征的剖析,到發展目標和定位的明確;從重點發展方向的篤定,到產業空間的引導,再到產業發展政策的制定,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完成這些工作,需要先對本地乃至全國進行全面 " 摸排 "。
對于那些財力和人力資源雄厚的地區,自然會優先選擇自己的招商團隊。
但對于三四線以下縣區,在財力和人力上不具備優勢,難以憑現有的招商人員,來扛起這一重任。
在這種情況下,借助第三方專業招商咨詢機構,無疑是一種更明智的方式。但面對市場上眾多專業招商咨詢機構,如何評判最優選呢?
首先,必須 " 懂 " 招商。
這個 " 懂 " 要基于實戰基礎,最好是有超過 10 年行業積淀的機構。
其次,精通大數據招商。
最好有自研企業大數據選址平臺,且所有企業項目信息都是真實可靠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能夠落地。
需要有可借鑒、可復制的招商咨詢經驗,且實踐案例遍布全國。
中機院,依托20年招商實戰經驗,以及百萬級項目庫資源,在產業咨詢領域展示出很強的專業性。
我們以實地調研為基礎,深化 " 產業 + 企業 " 全方位研究,精準把握地方政府、園區 " 產業經脈 "。
同時,圍繞主導產業梳理發展路徑、明晰招商方向,扎根項目落地的最前線,這與以上三點完美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