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中央明確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加力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相關部門接連部署和發布最新的以舊換新實施細則后,廣東、上海、湖南、浙江、江蘇、青海等地紛紛發布相關實施方案予以落地,有望刺激消費增強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標準為牽引,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此舉意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就設備更新與消費品以舊換新作出了安排。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明確了5方面20項重點任務。
今年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7%,其中二季度整體增速為2.6%,6月同比增速降至2%,社零增速有所放緩。因此,下半年有必要以更大力度促進社會消費增長。7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統籌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并要求8月底前全部下達,拿出更多真金白銀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根據對上半年相關部署的總結,此前關于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支持范圍相對較小,不足以完全反映市場一些熱點需求。這次大幅度擴大支持范圍,比如將老舊電梯也納入到設備更新范圍,舊房裝修、廚衛改造、居家適老化改造的物品材料購置也能夠以舊換新。這些需要安裝改造的領域還能創造更多服務就業,而不僅僅是刺激商品銷售。
近期的以舊換新政策在補貼標準上也增加了補貼力度,比如將此前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貼1萬元、購買燃油乘用車補貼7000元,分別提高到2萬元和1.5萬元,同時,優化中央地方分擔比例,由原來的6比4,提高到9比1。一些地方財政收入下降,償債壓力加大,優化中央地方分擔比例有利于緩解地方財政支出壓力。此外,近期出臺的政策在降低資金申報門檻,簡化項目申報和審批流程等方面作了進一步完善,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設備更新,比如取消了“項目總投資1億元以上”的要求。
從目前各地出臺配套的實施方案看,許多地方都增加了“自選動作”,進一步拓寬補貼范圍,尤其是與本地的產業特點結合,利用本地市場增加對本地產業的拉動。盡管這種利益相關性會增強地方積極性,但如果僅限定補貼本地品牌或某種商品特別型號可能會影響政策落地效果。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想利用補貼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抽簽發放消費券并設置一定門檻,這可能導致消費券的使用變得更加復雜,不利于激發消費欲望。因此,有必要采取更加公平和簡潔的方式,給予消費者更多樣化的選擇空間。
設備更新則應該順從企業意愿。目前一些企業處于需求不足階段,這會限制其投資能力,而設備更新往往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使得相當一部分企業更新改造積極性不高。因此,推進設備更新除了給予補貼之外,還應針對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在購置新設備的支出給予減稅等支持,對所有符合條件的設備更新進行貸款財政貼息,從而讓那些有能力的企業增強更新的意愿。此外,對于更新后的舊設備與商品如何回收,目前許多地方還沒有建立相關渠道;從戰略上看,如何建立回收循環利用體系也亟待進一步明確。因此,有必要通過財政激勵措施,在一些回收規模較大的地方進行試點,借此機會建立健全完善的舊設備回收循環利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