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下稱“意見”或“20+8文件”)發布。
近年來,深圳制造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還需進一步優化,發展后勁仍需進一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
此次意見提出,深圳此次發展重點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等20個重點細分領域,即網絡與通信、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工業母機、智能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高端醫療器械、生物醫藥等;另外有8大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含有合成生物、區塊鏈、細胞與基因等。到2025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超過1.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20+8文件”提出有何全球化背景?深圳面臨哪些內外挑戰和機遇,“20+8文件”將為深圳帶來哪些影響?
為此,專訪了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常務副院長郭萬達。郭萬達認為,關于20個產業集群和8個未來產業,用兩句話概括,叫“‘戰新’已興,‘未來’已來”,意思是深圳戰略新興產業已經興起,未來產業也已經出現。
“深圳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先進制造業”
問:此次發布的文件,重點是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焦點還是先進制造業。在您看來,深圳為何要一再強調制造業強市?甚至設置一個工業用地紅線?
郭萬達:近年來,深圳提出“工業立市,制造業強市”,更是強調先進制造業的重要性。
首先從宏觀的角度看,強調先進制造業、強調工業的重要性是大勢所趨,不光在深圳、在中國,過去幾年在主要國家競爭都是一個焦點。美國提“再工業化”,德國提“工業4.0”等,都意味著這些強國在強化自身的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這其實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一個折射。
其次,堅持發展先進制造業又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F在講高質量發展,需要創新,那么沒有制造業怎么創新呢?一旦城市產業空心化,沒有實業,就缺乏創新的資源、動力和載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說明先進制造業成為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主體。
第三,強調發展先進制造業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一招。2021年底,深圳人均GDP達2.7萬美金,進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3萬到4萬美元相對高收入階段的關鍵期。深圳正處于產業結構急劇變化的階段,隨著各種成本提高,制造業利潤下滑,會導致產業外遷。在這個階段,深圳的制造業還要不要發展?如何發展?我認為要堅持兩個舉措,一個是“市場順其自然”,在深圳市場上待不住的企業自然會走;二個是“政府適度有為”,政府積極制定政策,通過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創新,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有觀點認為,要動態看工業占土地比重,或制造業占GDP比重的問題,把制造業放在整個都市圈層面觀照,促進深圳制造業往東莞惠州甚至江西等地做有效的資源配置,這個觀點我也是贊成的。
我們比較香港、新加坡,香港是“小政府,大市場”,98%是服務業,工業在本地待不住;新加坡制造業占比20-25%左右。同樣在歐洲,德國制造業占比20~30%,遠高于英國。從抗風險能力和韌性而言,新加坡要比香港好,德國要比英國好。
所以,深圳這座城市要穩健發展,要立足于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堅持制造業強市是重要的一環。
問:受新冠肺炎疫情、國際形勢的影響,深圳當下發展先進制造業需要強調哪些?
郭萬達:我覺得深圳應該強調四個“穩”。
首先,穩住先進制造業的產業鏈、供應鏈?,F在深圳在穩住工業、穩住市場主體、穩住消費,其中一個重點是穩住制造業的產業鏈、供應鏈。
其次,穩住先進制造業的投資。2021年,深圳經濟穩中向好,得益于當年深圳工業投資增長27.1%,幅度遠超過GDP增幅6.7%,今年深圳又加大制造業投資、聚焦產業鏈精準招商的力度,實現工業投資增長12%的目標。
第三,穩住先進制造業的研發。深圳要積極解決“卡脖子”問題,加快對產業鏈、供應鏈的“補鏈”“強鏈”。
第四,既要穩住頭部企業,也要穩住優秀的中小企業。
“20+8”政策概括:“戰新”已興,“未來”已來
問:具體到“20+8”政策本身,在您看來,有哪些亮點?
郭萬達:首先,“20+8文件”用產業集群的新理念、新方式來強化、提升先進制造業和工業的發展,我覺得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個亮點??梢钥吹?,在產業集群,某一產業的人才、資源、設施等集聚在一起并形成了持續競爭優勢。“20+8文件”主要屬于先進制造業,以及一些創意、軟件、時尚等產業內容。
第二,通過產業集群的概念,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人才鏈四鏈協同融合。
第三,20個產業集群和8個未來產業的內部及彼此之間,也有交融,比如網絡通信跟軟件信息服務、智能終端、智能傳感器、智能智能機器人、智能網聯等,都跟人工智能有關。
所以,關于20個產業集群和8個未來產業,概括叫“‘戰新’已興,‘未來’已來”。意思是戰略新興產業已經興起,未來產業也已經出現。說不定一些未知產業也正在未來產業中脫穎而出,與20個產業集群和8個未來產業融合裂變。
此外,意見還有一個亮點是提出建立“六個一”工作體系,提出實現“一集群、一基金、一展會、一論壇、一協會、一聯盟、一團隊”,從而營造各種產業生態,這一點很厲害。
問:圍繞“20+8文件”相關的制造業企業融資問題,您有哪些建議?
郭萬達:首先,深圳有比較發達的市場化融資條件,企業要利用好一級市場的創投資源和二級市場上的創業板。此外,企業要利用好政府資源,包括來自國資平臺的力量,比如產業基金、母基金以及各種補貼等。
其次,政府要通過改革來解決實體經濟和金融部門之間的難點、痛點,比如說知識產權質押、投貸聯動、科技銀行等監管創新,也需要積極開放,讓國外資金為我所用。
最近,香港一個投資銀行經理告訴我,他們負責找內地企業做境外發債,境外有些資金便宜,以前客戶主要是房地產,現在房地產有風險,瞄準了制造企業、科技企業以及產業集群。那么,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資本市場、融資市場如何外聯內引?這里面政府支持和推動更重要,需要政府通過改革開放來解決這些問題。
協同發展,建立大灣區統一市場
問:文件提及多個重大工業項目規劃建設,一個焦點是,如何解決土地緊缺問題?您有哪些建議?
郭萬達:首先,在有限土地空間,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未來,老舊工業區改造、城市更新等依然有文章可做。
其次,在片區要配置好生產、生活、生態各類資源。
另外,利用好新的相對后發展的區域,比如“飛地”深汕合作區,坪山、龍崗、光明等地,仍有空間。
最后,嘗試打破行政區劃,去都市圈、城市群找地,不用非得把全部產業錨在深圳。
問:近年,有一個現象,是一些深圳企業將IPO擬募投項目設在外地,另外,深圳上市企業再融資項目大部分也投在外地,這個算不算是深圳的產業資源流失?這個矛盾如何解決?
郭萬達:其實這個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募投項目相當于新增項目。這兩年,深圳方面的工業投資其實還在加快,去年1000多億工業投資,但是整體帶動的投資可能達三四千億,今年計劃更多。這意味著深圳制造業的產業外溢帶動很強,不見得說深圳企業全部產業非得設置在深圳轄區。
我倒不覺得當成矛盾去解決。比較而言,深圳企業在深圳投資和外地投資,只不過投向不同,可能在深圳企業會投研發或某些關鍵技術,而其他一些生產制造環節,會因市場導向、原料導向、關系導向、勞動力導向等原因在外地布局。
這些年,我認識好多深圳上市公司都在外地新增投資,但是它在深圳也在加大投資,所以我感到這個不矛盾。比如,飛亞達的主要研發在深圳,但工廠早就不在這里,它也沒必要非得在深圳開工廠,到外地去不是挺好的嗎?
但是真正矛盾的地方在哪里?如果企業在深圳完全不投了,甚至把深圳的公司全搬走了,那就有矛盾了。所以現在要關注真正的矛盾,不是因為深圳空間不足導致一些企業募投外地項目,而是公司把原有廠房清空,一旦這樣子的話,深圳就要擔心空心化了。
現在“20+8”戰略,要穩住深圳制造業基本盤,留住深圳優秀制造企業?,F在深圳特別強調打造母工廠、燈塔工廠,母工廠就是示范工廠,燈塔工廠是智能制造的典范。
問: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如何推動灣區層面的產業鏈、供應鏈“強鏈”“補鏈”,提高灣區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郭萬達:放到大灣區層面來看,我認為三個方面很重要。
一是協同發展。通過創新協同,產業外溢,來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都市圈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
二是基于市場產業分工,比如東京灣區,形成了以產業創新為梯次或以各類成本為梯次的產業結構形態。
三是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統一市場。這要求既要硬聯通,比如交通通勤,也要軟聯通,比如資本、人才、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動。
從協同發展,到產業分工,到統一市場,粵港澳大灣區才能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比如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工廠,但很多芯片產業的核心技術工藝,依然受制于人。
改革開放,利用外資發展先進制造業
問:當下怎么看、怎么利用好外資,助力深圳先進制造業升級?怎么看越南制造業及外貿市場的崛起?
郭萬達:我們上周剛開了一個智庫會議,有日、韓、越南等國家的專家或企業家參與。
我了解到,10年前,日資企業就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地產地銷”,什么意思?就是日資在中國的制造業主要用于中國市場,而去越南、印度等地投資的制造業,則用于全球其他市場,相當于日資提前10年就開始多地布局。對于它們而言,現在中國內地市場對日資仍然很重要,并沒有放棄;但是它們的雞蛋不想放在一個籃子上。
這種情況帶來個什么結果?日資企業有72%是盈利的。其中,中國投資回報率達15%,在其他新興市場10%,在歐美5%~6%。
所以,這就解釋了為何中國這兩年成為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今年一季度,流入中國的FDI(英文全稱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國直接投資)規模仍然保持世界最大。中國制造業的投資增長率在下降,但是它的規模仍然比較大。
這種情況不光是日資,韓國企業也給我一個數字。10年前,韓國對外投資只有13%面向中國市場,2021年這個比例上升到93%。
這個數字表明什么?中國的市場仍然是外資特別看好的市場,而且中國的市場是外資賺錢的市場。這只是制造業,不包括服務業。
外資制造業為何能夠在中國賺那么多?外資現在也知道,將低價值制造業放到中國,成本太高受不了,所以它們現在給中國的投資往往也都是先進制造業。這也解釋了,外商來華投資的領域發生的變化,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均保持較高增速,FDI結構不斷優化。
我們現在引進外資要引進先進制造業,所以要堅持制度性開放,加大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一方面我們要自主創新,外資對于我們的先進制造業升級仍然是很重要的。比如特斯拉上海工廠就是先進制造,給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強大的推動效應。
再說最近比較火的越南。越南相當于20年前、15年前的深圳,正在積極參與全球市場分工,主要做加工貿易,吸引了一部分海外資本。深圳的部分加工產業也轉移到越南去了,因為它的成本更便宜。
這一點也不奇怪。中國未來會堅持提出“雙循環”戰略,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一個方面,可能國內市場越來越吸引外資,也吸引內資,但同時國際市場、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也不能中斷,也要開放創新。
所以,越南的發展,意味著全球制造業供應鏈在加速多元多地發展,中國尤其是深圳也要不斷地轉型升級,自強科技,自主創新,這樣深圳才會在技術外溢趨勢下,打造與城市定位、資源和成本相匹配的產業新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