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 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開展、推進、直至取得勝利的關鍵環節, 而組織力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其中, 首要的是辯證認識涉及組織力各方面的問題, 由此認識出發, 對癥辨證施治才能見成效。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完成這一宏偉戰略任務, 必須動員、調動一切積極力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下稱《意見》) 強調, 扎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 重點是提升組織力, 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堅強戰斗堡壘。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一直是農村組織建設的短板, 而且是好說不好做的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 因此, 對問題的辯證認識, 是辨證施治的前提。
1 組織力概念內涵與外延的辯證認識
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 是指基層黨組織為完成其職責任務、實現黨的工作目標而必須具有的能力。《意見》指出,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 必須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 進行基層黨組織建設。目標是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這是在黨建微觀層面, 使用“組織力”概念, 事實上, 各級黨組織都有“組織力”問題。因此, 研究者必須對概念的時代內涵和要求進行厘清, 以便為不同主體找到“做什么”、“怎么做”的實踐路徑。首先, 必須明確提升組織力的主體是誰, 簡言之, 誰來提升誰的組織力。組織有兩種含義:其一, 組織用作名詞, 如政府機構、軍隊、公司財團、學校、醫院、黨派、工會等實體本身;其二, 組織用作動詞, 是實體管理的一大職能, 即通過對人與人或人與物之間管理的活動過程。一般而論, 組織力只有名詞性的使用, 而且是在動態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能力, 即通過實體組織的管理活動, 包括組織結構和活動規則設計、組織資源配置和組織資源使用而體現出來的達成目標的能力。組織結構和活動設計包括制度設計、政策制定等等;組織資源配置就是將組織建設所需要的人、才、物等資源進行最優配置, 包括黨員的培養、選拔, 培訓機構、培訓制度的設置等等;組織資源使用是指基層組織成員對包括自身在內的組織資源的高效使用, 獲得最大效率。由此, 每一級實體都有自己的組織力提升問題, 上級黨組織還負有提升下級黨組織組織力的必然職責。上級組織對下級組織的組織力提升的責任, 主要體現為通過組織結構和活動的合理設計、組織資源的高效配置, 從而達到下級黨組織組織力的提升。基層黨組織主要是通過組織資源高效使用, 從而達到組織力自我提升。
其次, 必須明確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內容的時代要求, 這是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在外延方面的規定。組織力是組織為完成任務, 積極發揮作用所必需的各種能力的集合體。《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三十二條從八個方面規定了基層黨組織的任務, 組織力就是完成這些任務的能力。《意見》根據鄉村振興的現實要求, 明確指出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包括:宣傳力、執行力、領導力、動員力、推動發展力五個方面, 而強調政治功能是指在宣傳、貫徹、領導治理、團結動員、推動發展中突出黨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紀律和政治路線。
除以上五種之外, 根據鄉村振興戰略任務艱巨性、攻堅性的現實情況, 尤其是貧困農村基層黨組織, 以下四種能力也是基層黨組織必須具備的:
1) 組織發展力。這是培養、發展黨員的能力, 是壯大組織所必需的能力。2) 帶動學習力。組織成員自己不僅善于及時學習, 而且要帶動大家學習, 這是全面發展所必需的能力。3) 榜樣示范力 (親力親為力) 。這是以上率下, 率先垂范的能力, 也是檢驗“真假把式”的關鍵標準。4) 自我糾錯力。這是組織自我凈化、自我完善的能力。以上九種能力, 既是組織的組織力要求, 也是基層黨組織成員個人尤其是支部書記個人的組織力要求。
2 組織力建設的幾個辯證關系
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一直是我們黨發揮作用的優勢所在。當前, 我們要清醒認識到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 具體到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的基層黨組織建設, 必須弄清楚幾對辯證關系, 以便對癥施治和辨證施治。1) 物質與精神的辯證關系。物質是指組織建設的物質投入, 包括硬件設施、組織經費、個人待遇。這些都應該屬于組織結構設計、組織資源配置所要考慮的。精神是指組織中的每個黨員都必須具有的黨性原則和使命責任意識。組織力提升, 注重它們的辯證關系, 不是搞交易、談條件, 而是事物發展的歷史辯證過程。2) 個人與組織的辯證關系。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關鍵因素是支部書記,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無數事例證明的, 組織建設要充分發揮所有黨員的作用, 尤其是支部成員的作用。組織是人組成的, 組織的組織力就是組織成員的組織力, 離開成員談組織力是空談, 甚至離開支部書記談組織力都是空談。另一方面, 組織成員必須以組織為依托發揮組織力。游離于組織之外的任何能力, 都不是組織力。3) 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提升, 一方面有組織成員個人的努力, 這就是組織成員通過學習、培訓、實踐, 提高對組織資源使用的能力, 這是內因;另一方面上級黨組織通過組織結構和活動規則合理設計、組織資源優化配置, 提升基層黨組織成員的組織力, 這是外因。一般情況, 內因是根據, 外因是條件, 外因通過內因發揮作用。特殊情況下, 外因成為推動內因的強大動力, 這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的深度貧困村, 外因的作用至關重要。4) 激勵與處置的辯證關系。鄉村振興戰略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緊密相關的宏偉戰略部署, 為此, 黨可以動員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包括頂層制度設計。激勵與處置制度的設計是組織結構和活動規則設計中的重要內容。對激勵與處置也應該辯證認識, 它們既是必不可少的, 也不是唯一的。
3 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必須對癥辨證施治
組織力提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其中關鍵的是制度支撐。即形成有利于組織力提升的體制機制。根據上面的辯證認識, 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尤其是貧困農村的實際情況, 在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時, 結合《意見》的要求, 應從幾個方面著手:
3.1 組織結構的創新設計
鄉村振興是中國能否實現現代化強國的基本前提, 任務艱巨, 責任重大, 有的地方開展村與村聯合開發, 實踐中也進行了聯村黨委 (基層黨委) 設置探索, 這些應該總結推廣;過去大多數基層黨組織由3人組成的支部委員會, 現在已經不能滿足組織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 可以擴大至5人至7人;黨員人數不足3人的村, 上級組織必須通過派駐補足并成立組織。
3.2 活動方式的時代性設計
1) 基層黨組織在“三會一課”等活動中, 必須結合鄉村振興具體內容開展, 杜絕形式主義。2) 民主生活會必須實事求是, 必須從保護積極性出發, 禁止“打棍子”、“扣帽子”。3) 依規依法開展工作。一是嚴格按黨內法規, 二是嚴格按國家法律。
3.3 人才引進制度化設計
1) 拓寬組織人才引進范圍, 除黨員身份外不限其他身份, 但要按政治要求嚴格考察, 可以是畢業學生, 也可以是在職人員, 更鼓勵有豐富工作經驗的黨員干部甚至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2) 對優秀黨員大學生和回鄉 (村) 黨員大學生, 附條件按國家公務員進行錄用。3) 對返鄉創業黨員作為組織成員培養。4) 對返鄉創業人員作為積極分子培養。5) 對機關年輕領導干部到基層黨組織任支部書記, 制定相應附條件的政治和經濟待遇制度。
3.4 村干部選拔任用制度化
1) 健全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選拔鄉鎮以上領導干部的制度, 并配套健全檢查考察制度, 要防范投機取巧, 即使提拔的干部也必須是政治經濟待遇的提升, 但工作環境要保持一個時期的穩定, 同時, 建立健全與責權利一致的綜合配套制度, 有利于形成政治堅定、組織有力、干事有方、風清氣正、充滿生機的基層黨組織。2) 制度設計必須有利于形成鄉村振興所需要的人才輩出環境要求。
3.5 明確駐村第一書記的第一職責
明確派駐第一書記的首要職責是進行基層黨組織建設。第一書記必須對諸如考察、選拔、培養有關黨員和組織成員等工作, 制定基本規劃和實施計劃, 并積極組織落實。上級機關和原籍單位將組織建設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年度考核內容, 并進行有力度的激勵和處罰。
3.6 組織資源配置優化
1) 各級組織部門、黨校每年必須常態化、制度化對鄉村積極分子、黨員、黨組織成員調訓、培訓, 并納入目標考核。把組織人才培養作為急中之急的工作優先部署落實。2) 對積極分子、一般黨員、黨組織成員從培訓科目、案例考察、交流觀摩分門別類進行科學設計和規劃。3) 對組織建設在資金、政策、人員進行全方位支持。
3.7 基層黨組織積極作為自我提升
組織力提升不是靜態完成形態, 而是動態進行形態, 基層黨組織不是被動“被提升”, 而是可以在上級組織的設計、配置、建設中, 充分利用組織資源, 制定長期學習、培訓和組織發展計劃, 積極謀求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提升, 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總之, 組織力的提升是需要各方力量的投入和工作配合, 對癥辨證施治, 才能有成效。(作者:付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