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旅游和現代農業的新型發展模式, 對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實現產業融合, 推動農業向現代化和科技化的發展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廟下村生態田園綜合體依托項目區資源環境條件優勢以及產業基礎, 按照高起點、高科技、高效益的原則, 圍繞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加快項目內農事體驗采摘、花海觀賞攝影、農作物栽培示范、果樹種植和牲畜養殖等的發展, 提高農業整體經濟效益及農民增收致富的總目標。通過文化展覽、農業體驗、產品推銷和資源整合等方式形成田園綜合體的收益模式, 促進農民增收, 吸引資本, 人才回流鄉村。
一、田園綜合體概述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 在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 特別注重抓手、平臺和載體建設, 即“三區、三園和一體”。“三區、三園和一體”建設將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促進三產的深度融合, 并集聚農村各種資金、科技、人才、項目等要素, 加快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1]。其中“一體”即田園綜合體, 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 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以農業為基礎, 以鄉村振興為最高目標, 以農民增收為前提[2], 將休閑旅游、民俗文化、農耕活動、養生度假、農業技術、特色農產品等有機結合起來, 在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 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和產品種類多樣化, 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創新型、復合型的綜合發展模式[3]。田園綜合體是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的新支點, 是農村農業轉型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是傳承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
本文以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廟下村田園綜合體為例, 討論探究了田園綜合體的收益模式, 如何增加園區收入, 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和村民的收入, 促進鄉村生態宜居的建設。
二、實踐案例
(一) 項目概況
廟下村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項目位于隴南市成縣城西32km, 西臨西和縣。219省道祁成公路跨境而過, 交通便利, 自然環境優越, 在文化旅游、經濟發展方面, 都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
廟下村所在的紙坊鎮全鎮幅員面積78.4km2, 現有耕地31 176畝, 農作物面積22 000畝, 退耕還林面積9 241.5畝, 林草地面積56 224畝, 平均海拔1 300多m, 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年降雨量約600mm, 無霜期240多d, 適合糧食作物的生長, 是成縣西部農業大鎮, 也是成縣西部重要農特產品生產基地和商貿流通中心。
(二) 規劃與設計
隴南成縣紙坊鎮田園綜合體區以隴南市地理地勢區位條件為背景, 以生態綠色農業生產為主體, 以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為宗旨, 在規劃中進行基地的產業布局和土地利用, 進而展開園區的功能布局和結構規劃, 并且同時考慮基地的運行模式和運行機制。
依托項目區資源環境條件優勢以及產業基礎, 按照高起點、高科技、高效益的原則, 圍繞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加快項目內農事體驗采摘、花海觀賞攝影、農作物栽培示范、果樹種植、牲畜養殖等的發展, 實現提高農業整體經濟效益及農民增收致富的總目標, 應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農業技術設施和無公害生產技術, 建設成“隴南美麗鄉村、產業融合示范基地”, 依靠這個平臺來實現城鄉一體化、精準扶貧致富的目標。發揚地方特色、繁榮地方經濟、保護生態環境。
成縣廟下村生態田園綜合體建設, 將成為成縣首家立足于精品化、規模化、兩棲化發展的現代農業綜合產業園區, 以新型產業化經營方式, 推動“基地+農戶+公司”的農業合作經營制度, 提升農業經營質量和效率, 通過有機蔬菜、牲禽養殖、鄉村生態旅游等實現農業產業效益提升, 打造集高新農業、文化觀光、生態旅游為一身的現代農業園區[4], 大力推動成縣農業產業結構升級。
三、田園綜合體收益模式分析
田園綜合體的銷售方式主要以游客在園區內進行農業觀光為主題, 輔以果樹采摘、旅游觀光、休閑農業和生態餐飲等, 同時以多元化、多層次的銷售方式占領市場[5], 以科技優勢穩定市場, 以誠信經營贏得市場, 以強大的銷售網絡拓展市場, 擴大宣傳, 確保服務水平。有針對性的利用新聞媒體、報紙雜志、專業性會議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設立網站, 以網絡平臺開展營銷;加強與老客戶的密切聯系和信息交流, 鞏固老客戶, 發展新客戶, 不斷擴大市場占有量, 增強市場競爭力。
園區的經營收入主要來源于經濟林果種植、藥材種植、畜牧養殖、果蔬采摘和旅游收入。項目前期依托優質環境資源發展觀光旅游, 撬動區域價值。后期植入特色民宿、文化體驗, 綜合服務等多元業態, 以休閑度假功能、景觀體驗、多主題設施作為核心競爭力。通過本項目打造生態、生產、生活“三生”的產品功能[6], 通過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有機結合與關聯共生, 實現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田園居住復合功能。
田園綜合體核心在經營, 經營到位, 項目才會擁有無限前景, 因此通過該項目總結出如下經營模式:
(一) 產業帶動, 品牌增長盈利模式
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 而蔬菜水果的品質是健康生活的基礎, 因此綠色健康的品牌形象是吸引消費者的關鍵。在園區首先建造加工廠, 生產具有當地特色的農產品, 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過舉辦節日或網絡來宣傳, 吸引消費者來購買, 從而帶動產業的發展。在項目園區中, 游客除了餐飲旅游, 還可以帶走特色農產品。在運營過程中, 重視品牌的價值, 打造高質量的地方產品來推廣自身品牌, 塑造品牌形象, 延長品牌的產品線[7], 讓品牌的影響不斷擴大, 然后依靠品牌形象以及價值等方面來促進盈利。
(二) 民俗旅游模式
民俗文化代表著一個民族、一個地方的悠久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 蘊含著豐富的節日文化、人文風情、生活文化和信仰文化等內容, 是民俗旅游模式的基礎[8]。民俗旅游模式是利用當地的特色民俗文化, 鄉土文化、農耕文化吸引游客, 增加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 同時開發農耕文化展示、民間技藝表演、節慶活動、民俗物品手工坊等休閑旅游活動, 吸引更多游客前往, 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促進村民盈利。
民俗旅游是深層次的文化旅游, 游客只有深入參與其中, 在欣賞當地風景的同時才能體驗到當地特色民俗文化和新鮮趣事, 通過村民和游客雙方面對面交流了解當地獨特的地域文化, 使游客在精神和文化素養上領略其魅力, 滿足游客的體驗需求, 這是其他旅游資源無法替代的。
民俗旅游模式要尊重本當地民俗文化, 堅持鄉土特色, 積極發揮民俗文化和鄉土特色在旅游中的主導作用, 科學規劃旅游資源布局, 合理開發當地特色, 完善民俗旅游的管理方式和營銷理念, 減少旅游開發對當地環境的破壞, 推動鄉村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 休閑農場模式
如今, 人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 城市居民對鄉村田園生活越來越向往, 這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休閑農場的發展, 休閑農場成了城市居民休閑放松的首要選擇[9]。休閑農場模式的目標人群不僅是年輕人和兒童, 還包括老人, 通過滿足目標人群對生態旅游和鄉村生活方式的參與體驗式消費需求, 以休閑農業為主題, 以特色構筑物為核心, 再輔以花田、果園、菜地、牧場等農業生態環境[10], 為游客提供親子互動、康體養生, 文化養老、采摘體驗、農耕文化學習等針對不同目標人群的活動, 實現休閑農場模式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
休閑農場模式是田園綜合體項目獲取最大利潤的核心, 休閑農場應在不破壞原有自然風貌和建筑物的基礎上, 挖掘其優勢資源, 充分發揮農村農業資源的季節性、地域性和鄉土性, 塑造休閑農場獨一無二的特色, 設計具有趣味性、人性化的休閑娛樂活動, 從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營造特色的產品, 并兼顧教育科普與知識傳播等功能, 提升農場游賞價值和文化內涵, 豐富活動內容, 增加游客的參與度, 讓游客感受到鄉田園生活的樂趣, 從而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農場體驗生活。
(四) 客源共享盈利模式
在田園綜合體項目的經營過程中, 充分發揮地區內周邊旅游景點的優勢, 與周邊旅游景點進行合作, 優化景區資源的配置, 合理調節各景區之間的關系, 走多元化發展道路, 推行門票聯合優惠制度, 共享景區之間的客源, 延伸景區產業鏈, 滿足景區之間互惠互利, 實現景區最大化、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是利用所在區域內所有的休閑旅游資源, 進行聯合銷售, 實現資源共享、客源共享和利潤共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11]。”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 必須要振興鄉村,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把農村建設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12]。田園綜合體將促進農業轉型、產業融合、農民增收, 提高農村生活水平及生態環境, 在增加農民就業的基礎上, 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鄉村韻味、民俗文化和山水肌理, 是農村發展的最佳選擇, 實現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之間的良性互動。
田園綜合體項目保障原住農民的參與權和受益權, 組織引導農民入股, 參與建設管理, 成為企業員工獲取勞動報酬, 并且通過創意農業、采摘體驗、文化活動保留鄉村的韻味和特點, 將特色農產品、精品民宿、生態旅游作為鄉村的長期發展的產業支撐, 提升基礎設施, 完善生活配套, 吸引資本、人才回流鄉村, 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在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和農村農業發展中, 我們仍需考慮如何做好農業的轉型, 如何做好各部分利益的平衡, 如何做好產業鏈, 提高產品延伸價值, 保障農民的利益, 讓農民成為真正的主體并因此獲益, 還存在很大的挑戰。(作者:曲倩 唐紅 何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