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中機院帶領小組走訪調研了深汕特別合作區、四會市精細化工工業園、鶴山工業城和坪山-陸河共建產業園等產業園區, 幾個園區在近年的發展中探索總結了很多新做法新經驗, 對深汕特別合作區產業園區開發建設很有學習借鑒價值。
四會市精細化工工業園一角劉鵬供圖
一、走訪園區的基本情況
深汕特別合作區:合作區位于汕尾市海豐縣西部, 是廣東省創新區域發展合作模式的重大探索, 是由深圳全面主導建設的飛地園區。合作區以“二帶一軸一谷, 一中心四組團”為總體布局, 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合作區可開發面積145平方公里, 目前已經引進產業項目65個, 11個已經建成投產。
四會市精細化工工業園:該園區位于肇慶市東部, 是廣東省十大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承接園區之一, 主要發展以高分子合成樹脂、環保涂料、高性能膠黏劑、油墨等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精細化工產業。園區一期、二期共占地5000畝, 目前引進企業59家, 總投資約100億元, 預計年產值約130億元, 年創稅7億元, 目前有13家企業順利投產。
鶴山工業城:該園區位于江門市東部, 是中歐 (江門) 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區的核心區。園區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業。園區規劃建設33平方公里, 首期建設7平方公里, 現有企業900多家, 目前產值38億元, 稅收1.2億元。
坪山-陸河共建產業園:該園區位于汕尾市陸河縣, 是深圳坪山和汕尾陸河兩地協作的重要合作共建項目, 園區可建設用地24平方公里, 其中首期3.26平方公里。園區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建材家居等產業。目前入園企業14家, 已建成投產企業3家。2017年, 園區總產值達43億元, 創稅1.5億元。
二、珠三角產業園區發展的經驗啟示
實踐證明, 產業園區是區域經濟增長的引擎, 是招商引資的主戰場。我們必須堅定加強產業園區建設的信心和決心, 倍加珍視不可多得、稍縱即逝的發展機遇, 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 苦干實干, 全力推動深汕特別合作區產業園區健康快速發展。
(一) 搶抓政策機遇, 推動園區借勢跨越發展。
搶抓區域協作的戰略機遇。區域協作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途徑, 產業園區協作是區域協作的重要抓手。陸河縣借助深圳坪山區幫扶陸河縣的重大歷史機遇, 主動承接產業轉移, 以協作平臺為窗口成功引進比亞迪、華僑城等知名企業, 帶動了產業園區跨越發展。深汕特別合作區借助深圳幫扶汕尾的機遇, 主動謀劃建設飛地園區, 打造扶貧協作的5.0版本, 使海豐縣四個發展相對滯后的鄉鎮迎來大發展的機遇。在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國家戰略大背景下, 廣西各市縣面臨重大發展機遇, 應該主動謀劃, 積極對接, 結合本地資源、市場特點, 以共建園區或飛地園區為平臺, 吸引更多廣東企業項目落戶廣西。
搶抓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的發展機遇。受產業空間、勞動成本、資源環境等因素限制, 近年來深圳、廣州、佛山等地有大批企業在向外梯度轉移, 謀求擴大生產規模, 給周邊地區帶來了很多發展機遇。廣東省政府專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勵珠三角企業向粵東西北等省內地區梯度轉移和與各地進行產業共建, 肇慶、汕尾、河源等地通過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加大園區建設, 得到了快速發展。建議深汕特別合作區各級政府進行專題研究加強政策引導, 主動吸引更多珠三角企業落戶廣西、投資廣西。
搶抓化工企業必須入園發展的政策機遇。廣東省近年來出臺文件明確要求化工類企業必須入園, 大量化工企業面臨搬遷、轉產或關閉。據廣東省安監、環保等部門不完全統計, 廣東省內有1萬多家精細化工企業, 目前省內專業化工園區可以容納4000家左右, 除自然淘汰的企業外還有幾千家化工企業需要向省外轉移, 目前湖南株洲、江西贛州等地承接的比較多。建議深汕特別合作區把握發展機遇, 依托田東石化工業園區等化工園區載體, 主動對接引進珠三角地區有需求轉移的優質精細化工類企業。
(二) 探索創新建設運營機制, 推動園區高效協調發展。
探索建立高效的園區管理機制。高效順暢的管理體制機制對產業園區的發展至關重要。深汕特別合作區作為深圳在汕尾成立的飛地園區, 自2011年成立以來, 一直由深圳、汕尾兩市共同管理, 但在征地、招商、管理等具體事項協調中一直存在很多問題, 最近, 廣東省政府已經正式通過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方案, 合作區調整為由深圳全面主導, 成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 特別合作區的創新做法為飛地園區的城市發展和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鶴山工業園位于鶴山市共和鎮, 為了提升工業園區的管理效率, 鶴山市探索實行鶴山工業城管委會、共和鎮人民政府合署辦公, 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實行園區和鄉鎮共建共管模式, 有效提升了土地整備、招商引資等工作效能。
探索引入政府-企業共建產業園區模式。為了解決園區建設資金不足、融資能力不強、招商渠道狹窄等問題, 四會市政府引進捷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負責園區的整體開發、建設和運營, 并由公司為主體, 做好園區規劃、水土保持、環評、風評、安評立項、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 其中, 征地社保、林地報批、用地報批等相關費用和土地平整、園區道路、地下管網、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都由公司墊資建設, 并納入園區可供出讓的土地成本, 待園區土地分期分批掛牌出讓后予以返還?;谠撃J? 政府前期基本無需投入資金, 且公司開發建設園區規劃理念先進、建設程序簡便、決策效率較高, 化工基地實現了一年打基礎, 三年出成效, 五年大發展的良好態勢。引入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建設的模式值得深汕特別合作區產業園區研究借鑒。
(三) 堅持“規劃引領、基礎先行”, 推動園區集聚抱團發展。
理清園區發展思路, 發揮規劃引領作用。規劃是建設和發展的藍圖, 也是建設和管理的基本依據。必須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 組織政府部門和專業機構深入研究, 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指導性。要把發展定位、產業布局理清楚, 把環保、安保的要求融進來, 把產城融合的理念體現在規劃中。要嚴格執行規劃, 保證招商質量, 從源頭上把好關。要引領園區科學發展、轉型發展、綠色發展。
完善基礎配套建設, 提升園區發展活力和品質。我們走訪調研的幾個園區近年來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 落戶了很多新企業、新項目, 這得益于其堅持基礎先行的發展策略。一是產業空間和標準廠房建設先行, 提升園區承載能力。盡量多地整備出產業發展的儲備用地, 根據產業規劃高標準建設標準廠房, 為招商引資提供優質的發展空間。二是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先行, 提升園區發展活力。三是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先行, 提升園區發展品質。合理布局建設了研發中心、污水處理廠、保障性住房、消防站等配套設施, 為企業生產生活提供便利條件。
(四) 加強土地和環境監管, 推動園區集約綠色發展。
高度重視土地的集約開發利用。土地是地方產業發展最稀缺的資源, 也是區域競爭的核心要素。絕大多數園區發展都面臨產業用地不足, 或者已經出讓的土地沒有得到有效開發等問題。建議在園區開發中, 要高度重視制度設計, 從法律、市場等層面確保土地得到集約高效利用。一是簽訂嚴格的土地監管協議, 在進行土地招拍掛過程中, 要附上土地監管協議, 明確土地開發的投資強度、完成時限等要素, 沒有按要求開發的項目要依法收回。二是探索實施招商引資保證金制度。為了有效提高招商履約率, 四會精細化工園區在招商引資簽約時, 要求出讓土地的項目繳納30%的土地出讓金定金, 有效提高了項目的履約率。三是合理設定供地規模, 目前珠三角各產業園區單個項目供地規模一般在2萬~3萬平方米 (30~40畝) 之間, 鼓勵提高容積率和工業上樓。深汕特別合作區各地產業園區應參照珠三角地區經驗, 根據具體項目合理評估用地規模, 努力實現集約使用土地。
充分發揮環保監管的倒逼效應。節能環保已經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 也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人民的重要關切, 加強環保監管有利于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如何加強環保監管?一是要嚴格規范做好環評等前期工作, 把好項目落地第一關。二是要進行嚴格的環保執法, 營造違法成本高, 守法成本低的發展環境, 讓環境保護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三是要嚴控三廢排放, 做好園區基礎設施配套, 對工業廢水、廢氣、廢渣制定科學的處理方案和嚴格的排放標準。
(五) 優化服務管理體系, 推動園區提質穩步發展。
加強政務服務, 提高工作效能。政府服務效能是地方發展的重要軟環境, 對招商引資和企業發展影響很大。四會精細化工園區積極探索一站式服務, 據統計, 企業落戶項目準入需要蓋10個公章, 全部由園區全權代辦, 除環保和發改需要核定外, 其余都可以當天簽發。鶴山工業園著力推進“兩無兩藏”, 即無門檻、無收費、藏富于民、藏富于企。提供客戶經理一站式服務, 專屬客戶經理提供一對一政策咨詢服務, 制定項目落地及后續發展專屬扶持政策對接方案, 專人全程辦理立項、環評、節能減排、銀行開戶、報裝水電、報建動工等落地前期手續, 辦理全國首創、廣東標桿、江門特色的九證合一企業營業執照, 在園區設有一站式企業服務中心, 建立網上審批流程, 運用“互聯網+”提供貼心服務。這些園區的做法很值得學習借鑒。
注重黨建引領, 創新園區管理。鶴山工業城通過打造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員教育基地, 將兩新組織黨建與園區管理緊密結合, 經驗做法值得借鑒。一是突出黨建陣地建設, 建成鶴山工業城黨群服務中心, 積極打造黨建活動平臺、教育培訓平臺、形象展示平臺、資源整合平臺、暖企惠群平臺等五大平臺, 打造集學習培訓、娛樂活動、生活互助于一體的服務黨員、員工的平臺。二是構建服務發展機制, 健全黨員領導干部掛點聯系非公企業制度, 定期幫助企業協調生產經營有關問題。三是著力實現園區非公企業黨建全覆蓋, 提高企業凝聚力和競爭力, 實現黨建強、發展強。突出典型示范, 著力推動企業發展;突出政治教育, 著力增強自信;突出回報社會, 著力強化社會責任。四是抓好黨建孵化平臺, 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孵化方案, 明確年度孵化任務。(作者: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