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改革、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全國各地紛紛開展新農村建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鄉村規劃案例,但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新農村規劃中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規劃環節顯得舉足輕重,對新農村產業規劃中產生的一系列誤區作分析和思考,以期更好地實施新農村的規劃和建設。
新農村產業規劃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戰略性部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產業規劃的重點可以總結為投資方、資源、人力、收益群體和產品市場。一個成功的產業規劃案例必須尋求以上所有方面的有益聯動。以下主要闡述和思考新農村產業規劃的現狀、問題和解決方案,希望能對今后新農村建設的產業規劃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1、新農村產業規劃的背景和現狀
回顧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村改革的歷史進程,可將其分為標志性的三個階段:一是2006年1月1日政府廢止了《農業稅條例》,以此作為決心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停止征收農業稅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不僅符合“工業反哺農業”的趨勢,而且符合政府想要進一步提升農民公民權利的決心,體現了現代稅收中“公平”的原則。二是推行精準扶貧政策,將其作為我國十三五規劃施行的重大舉措,表達了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的決心,這個政策的重點在于“精準”兩個字,可以對戶到任意貧困家庭并進行“一對一”的扶貧資助。精準扶貧政策還有為鄉村建設規劃“保底”的意義,即通過精準扶貧彌補規劃的相對無效性。三是黨的十九大作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遵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依據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
以上三個里程碑事件作為我國不同階段鄉村規劃的背景和推動力,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新農村產業規劃的誤區分析
新農村規劃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經典的案例,各省、市、縣都能列舉一二,但其中還是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以下分析新農村規劃建設中產業規劃部分容易產生的誤區。
2.1 脫離土地和農村人口現狀
新農村產業規劃中存在的一大問題是忽略農村土地性質和農業人口的現狀及基本特點來進行產業規劃,很多產業類型偏離農業及其相關行業。這種脫離土地和農民的城鎮化產業規劃模式只能是城鎮化的另一種轉化形式,完全脫離三農的根本而僅僅是在經濟上的盈利和對鄉村景觀資源的“盜取”,這類紅利往往不能落實在農民身上,相應的土地類型也發生了城鎮化的轉變。這種產業發展帶動和引入的人員以非農的高新技術型產業人員為主,而當地從事農業生產及其相關行業的農民則因為缺乏相關技能而無法從事此類產業,從而被置于新農村產業規劃的發展紅利之外。
2.2 產業規劃缺乏宏觀思維
新農村產業規劃一定要以一系列宏觀層面的規劃成果為基礎,在當今“多規合一”的大趨勢下,實施鄉村土地利用規劃、村莊建設規劃等重點體現實用性的鄉村規劃。如果新農村產業規劃只著眼于鄉村一隅之地,而不考慮與鎮區、城市、省域以及更大區域的規劃及各層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聯系,由此作出的產業規劃成果必定成為紙上談兵,各種規劃策略都會流于表面。
3、新農村產業規劃的思考
3.1 尋求農村、農業、農民三方聯動的發展機制
在新農村產業規劃中,為了增加農業附加值,很多產業規劃都是在一產的基礎上附加二產和三產開發,這種產業規劃模式是最普遍也比較高效的,但也容易出現相應的問題:其一,脫離鄉村本來具有的一產類優勢產業,引入脫離農業土地的二產或三產,導致農業和農民都不得益;其二,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引入大集團,這種措施是土地高效利用的手段,不過可能會出現農村、農民不得益的情況,在這種開發模式下一定要將農民的紅利獲取方式研究透徹,不能讓集體和農戶沒有收益;其三,引入完全脫離一產類的高新技術產業,這種方式很難將農村、農業和農民三方統一起來,某種程度上講是鄉村城鎮化發展的結果。
鄉村產業規劃重點還是應該放在以特色一產類產業作為支撐產業,至于詳細的鄉村土地利用規劃應該在更高層次規劃的指導下制定。每種產業方式都要根據三農化的土地、資本、人力、技術等要素來制定且缺一不可。要形成農村、農業、農民三方聯動開發,必須具備:一是要有特色的產業門類,從而具備產業發展競爭力,包括特色一產類產業、以特色一產類產業為基礎開發的二產類和以鄉村資源本底為基礎開發的三產類產業類型;二是要具備以集體經濟為收益主體的新的經濟體,并以此作為新農村建設和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方。
3.2 充分發掘鄉土文化底蘊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幾千年農業文明的國家,農耕文化及鄉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現在很多新農村產業規劃都會附加一系列文化產業,形式主要有農耕文化展示、書院文化展示、當地傳統歷史文化展示、農業化景觀風貌展示等,但很多規劃案例挖掘的都是文化表層的東西,沒有進行更深入的實地文化溯源分析。
文化溯源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市縣級歷史文化溯源—鎮鄉級歷史文化溯源—村級歷史文化溯源。這里的歷史文化成果類型應非常豐富,包括傳奇人物及非物質文化產物(古代技藝、藝術類、文化類、生活類……),應當從鄉土本身的文化基底出發深挖技藝類、藝術類和文化生活類的中國鄉土古文化深層內涵,以此來形成旅游及文化類的產業規劃及開發。
3.3 實施多市場開發策略
新農村建設的產業規劃要遵循“風險規避”原則,最得益的方法就是進行多市場開發,主要的核心內容還是一產類的多品類化生產,并以此拓展的二產類和三產類的產品也需要進行多市場的規劃、開發和投放。這個和差異化發展有異曲同工的含義。多市場開發要注意把握市場的多層次性,可以把市場劃分為鎮區級市場、市縣級市場、省級市場、國內市場、國際市場這五個等級。市場的層次等級越高,說明該鄉村產業發展越具有市場競爭力。除了市場的層次,還要認真分析多層次市場的目標人群。在新農村建設的產業規劃中應深度挖掘本地的資源本底,以打造深層次、復合型的市場作為產業規劃的目的。
4、結語
在新農村建設的產業規劃中,最重要的還是必須立足于農業、農村和農民這三方來進行且缺一不可。產業類型要根植于當地特色一產類產業類型及當地的人文歷史來進行規劃,否則所有的規劃都將是紙上談兵。要把多市場開發和投放作為產業規劃的重要手段,在產業規劃中深入分析市場的類型和層次,在深挖自身資源本底的前提下提升市場的層次和進行多層次市場的整合開發及投放,以開發適合多類目標人群的產業門類為主。(作者:劉釩穎 易曉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