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旅融合視角下農業園區的規劃策略——以包頭市某農業產業園為例
指出了在產業大融合時代背景之下,實施農旅融合是實現以農業生產為核心的農業產業園提高產量、提升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打造休閑農業特色品牌,將農耕文化、鄉風民俗、農業技藝、農業文化遺產與農業融合挖掘,突出特色性,注重參與性,打造一批優質的休閑農業產品,推進農業一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在對包頭市某現代農業產業園進行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從目標定位、發展思路、保障機制、營銷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產業融合規劃策略,以期為農業園區規劃設計提供理論支撐和發展路徑。
1、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口膨脹、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住房緊張、供水不足、能源緊缺等一系列“城市病”以及節奏快、壓力大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精神緊張、身體高負荷運轉造成的亞健康等“現代病”也隨之出現,城市中的人們對回歸田園、返璞歸真的生活愈加向往?,F代農業產業園剛好滿足了人們的這種需求,除了強效的農副產品的生產能力外,樸素自然的生態景觀、健康清新的生活環境、美好和睦的生活氛圍及多姿多彩的人文資源都為人們回歸田園、開展旅游活動奠定了基礎。
農業園區除了擁有先天優良的的自然基礎和生態基礎外,還具備特色化的休閑空間、融合性的鄉土文化及多樣性的景觀元素,在城鄉一體化、美麗中國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進程中扮演綠色生產平臺、生態交互平臺的重要作用。以“自然融入城市”為指導思想,可以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緩解區域生態壓力,有效的為城市綠地高壓運轉減輕負擔。依據產業融合理論,農業、林業、旅游業、休閑康養業等產業之間的有效的滲透、交叉、重組,構建一體化、多元性的產業平臺,有利于培養創新能力、提高生產效率,形成良性競爭。旅游業作為其中起到串聯性作用的產業,因其具備較高的綜合性與關聯度,與農業“跨界”融合的的趨勢日益明顯。“農旅融合”模式是產業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農業與旅游業協調發展、互相融合,有利于提供農業園區規劃發展新出路、孕育農業園區發展新業態,是農業園區發展的一次革命,是農業園區有力的增長點與推動力,最終促進城市協調可持續發展。
2、農業園區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2.1 農業園區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2.1.1 基礎設施落后,資金保障相對匱乏
農業園區的建設發展對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有比較大的依賴性。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往往對于工業化、城鎮化過分追求,客觀上忽視了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很難滿足大規模農業生產的需求。突出表現為:傳統農業園區規模較小、提升難度大,新型農業園區保障不足、發展受限。道路系統、水電裝備、應急裝備等基礎建設滯后,公共服務設施短缺,對農業園區的持續性發展造成極大的障礙。
傳統農業園區以基本的農業作業為主,新興產業平臺稀缺、產業化程度較低、產品附加值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導致產品的價值度和關聯度不高。農業生產產業結構單一,同質化特征明顯,缺乏特色,很難吸引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同質性產品競爭越發激烈,導致農產品生產超載,供過于求,不少園區土地產出效益呈現負增長的趨勢。園區過度依賴土地經營,盲目追求規?;?、批量化生產,超越了運營主體的投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生產能力,從而造成“大而空,空而虛,虛而若”的規模卻不盈利的現象。
2.1.2 市場監管不力,項目水平參差不齊
從全國層面來看,農業園區的經營主體主要是農民,產業的類型主要是以農民為經營主體的農業生產這一傳統形式,受農戶自身管理能力有限、缺乏科學規劃、資本投入不足等條件的限制,導致園區產業層次較低、規模受限、重復性建設較多,很難吸引高層次農業項目,致使項目水平普遍較低。除此之外,規模化的大型園區經營主體以工商資本為主,個別地方出現工商資本借發展農業之名亂占耕地的現象,容易導致惡性競爭和無序發展,需加以規范和引導。
2.1.3 發展理念落后,科技創新有待提升
我國很多農業園區過于追求生產效益,導致特色性項目缺失,活動內容簡單、形式單一,農業和旅游的融合缺乏參與性和多元性,景觀資源薄弱和生態文化基礎較差,很難吸引回頭客。常規的“農業+觀光”、“農業+采摘”等大眾項目比比皆是,很難帶給游客在物質和精神層面上的多樣化需求,缺乏深度性、精致性、多樣性休閑服務項目,而圍繞現代化農業生產的科普教育、互動體驗、創意購物明顯不夠,地方特色農耕文化、鄉土文化、民風民俗展示產品的創意創新比較缺乏。
2.2 解決途徑
2.2.1 建立多元融資機制,吸引項目扶持
積極爭取項目支持資金,在產業園發展過程中,加強與上級部門溝通協調,積極爭取各類專項資金。認真研究政策,及時掌握政策,確保申報項目對接準確、到位。篩選符合政策的項目,建立項目庫,做好項目管理工作。強化政策宣傳和培訓,通過講座、微信群等加強宣傳,使企業及時掌握政策導向和申報要求。
加強招商引資,尤其是龍頭企業招商,根據自身產業發展規劃和比較優勢,篩選重點攻關企業,制定點對點的高水準招商方案和特殊優惠政策,推動龍頭企業投資落地。在大中型和爆發式大產業到位后,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帶動產業規?;?、模式化,豐富項目群類型,在重點地域形成投資集群、產業集群。
強化產業鏈招商,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招商體系,圍繞農業產業園區主導產業與主要產品,完善與之配套的生產體系,改良相關產品的生產方式,構建關聯“左右”和供需“上下游”的產業鏈條關系,通過產業鏈的延伸,串聯相關產品,集聚相關企業,融合相關項目,形成良好的集群效應。
深入合作招商,通過合作實現共贏。合作招商:一是企業間合作,通過優質資源共享、優良資產共有、優秀產品共建的方式,吸引外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資產注入,通過收購兼并、招商引資等方式,引入戰略投資者。二是政府間合作,省際、市際之間依托雙方合作的產業園區、工業園區,協同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政府引導資金,政府資金作為財政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機制,方式創新,充分發揮杠桿引導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2.2.2 加強項目管理機制,提升項目水平
建設項目管理庫,對項目建設實施有效管理,積極向上申報項目、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同時招商引資,提升引進項目水平,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水平,統籌協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創新服務、創優環境,積極深入項目工地、企業一線,為項目建設牽線搭橋、鋪路架梯,全力以赴促進項目早開工、早投產、早達效。
提高項目準入門檻,提前祛除劣質項目,著力提高項目水平,建立健全園區企業準入、退出機制,出臺園區企業管理辦法,嚴格項目建設周期,建立企業違約責任制度、履約承諾制度,明確項目(企業)退出范圍,嚴格程序辦法,建立評估考核機制,以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為原則,不斷提高園區發展水平。
2.2.3 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吸引人才引進
鼓勵園區積極進行人才引進。支持園區按照“人才+項目”的發展模式拓展引智渠道,拓寬項目路徑,促進企業高新科研項目開發力度,通過公開招標、公開招聘、設立區外研究機構等方式吸引高端人才加盟,將科研開發和智力引進有機結合,鼓勵企業培訓高層次人才、基層技術型人才。全力推進企業與高校合作,打造產教一體化的農業平臺,將生產成果轉化為科研技術成果,促使優良產品大范圍推廣。
鼓勵各類專業人才為園區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建立人才引進與保障體系,為園區配備農業相關專業的技術應用型、實用型人才,讓人才專注于科技創新活動,最大化發揮人才的科技創新潛力。產業優化的重點在于傳統產業的結構升級,通過引入新技術、新裝備、新理念,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產業的不足,促進產業發展提升提高土地資源轉化效率、配置效率,進而提升產出效率,進一步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為農業規?;?、集約化、高效化經營提供廣闊空間。
3、案例分析———包頭市某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
3.1 項目概況
該項目基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某區內,規劃范圍約1000畝。依托包頭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主體的自然稟賦條件,綜合分析項目地塊狀況和發展基礎,結合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指導意見和總體要求,圍繞包頭及該地區農業產業基礎,建設現代休閑度假農業產業融合先行試驗示范區。
3.2 園區定位
3.2.1 總體定位
依托該農業產業園內外部環境,打造一個集種植生產、冷鏈物流、觀賞休閑、餐飲康養、科教融合為一體的綜合活動空間境域,建設以現代農業為核心、以鄉村旅游為特色、以觀光游憩為方式、以多元文化為靈魂、以康養休閑為目標的反季蔬菜產業引領帶動區,打造高位勢、高能量及高頻率的城鄉一體產業融合示范區。
依托該農業產業園現有農業基礎,結合該地區及包頭市地域文化特色,開展“三興工程”,即農業復興帶動鎮域業態新興,進而推動區域產業振興,以“‘農’情農業園,‘鄉’往大自然”為主題,以“農業+旅游+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為主線,著力提升農業產業園“農業+文化+旅游+科技”的融合程度,增加農事體驗、文化展示、休閑觀光旅游內容,逐步發展成為高質量反季蔬菜種植示范基地、包頭鄉村體驗游、城鄉康養游、創意農業科普游等新業態、新模式建設的重要載體。經過2~3年的努力,將農業產業園打造成該地區內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的樣板工程,成為該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的支點,最終將農業產業園打造成為產業強鎮引領區、產業融合示范區,引領周邊農業產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為該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圖1)。

圖1 農業園區總體定位
3.2.2 產業定位
以一產為載體,大力發展二產,推動三產與一、二產高效融合,打造重復消費、重復購買的城市近郊休閑模式,二、三產的發展進一步反哺一產的發展,最終全面促進產業園的一、二、三產高質量創新融合發展。一產發展高標準反季綠色蔬菜種植、聯動智能溫室育苗;二產發展為設施蔬菜配套的加工服務業,滿足市民菜籃子和連鎖物流配送渠道網絡的需要;三產全面促進農旅文融合,以設施農業特色為基礎,春季開展花海欣賞、夏季開展植物迷宮、秋季開展林果采摘、冬季設施溫室餐飲、垂釣和鸚鵡百鳥園等;嫁接老包頭文化、走西口文化、內蒙文化風情、蒙古文化等,開展走西口文化展、鐵路文化博物館等品牌博覽展示活動。
3.2.3 功能定位
(1)科技創新引領功能:設施農業裝備和種植技術創新引領。
(2)休閑觀光體驗功能:農旅風情景觀提升農業休閑觀光體驗。
(3)養生服務拓展功能:以水為魂,打造溫泉農業體驗基地。
(4)區域示范帶動功能:帶動區域設施農業轉型升級和發展。
3.3 功能分區
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和上位規劃,按照“立足包頭市,面向自治區,提升產業園”的思路,將產業園提升理念和建設內容在空間上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構建“示范引領創新-帶動轉型融合-強化服務增值”的空間聯動格局,對產業園先行啟動區域進行重點項目布局和定位設計。
(1)高效設施種植示范區。引入荷蘭設施農業技術,提升現有設施農業裝備和種植技術,發展現代化高標準設施農業栽培示范,增加農業親子互動活動,增加農業技能培訓項目,增加智能溫室展示項目,打造該地區高標準反季蔬菜產業融合的核心區,大力發展反季蔬菜精深加工產業,提升科技研發創新能力,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開發高品質蔬菜、觀賞蔬菜等特色產品,重振精深加工市場和區域品牌,推動蔬菜深加工業的升級發展。
(2)設施種苗示范帶動區。依托現有智能連棟溫室和工廠化育苗車間,引進高效種苗繁育技術和集成裝備工藝,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大力引入優質種苗品種,做好園區良種保育工作,加強設施種苗農業技能培訓,帶動周邊零散的小農戶發展高端特色反季蔬菜種植。
(3)冷鏈物流配送發展區。對接利用冷鏈物流和城市連鎖經營網絡,提高設施蔬菜物流配送的周轉利用率,帶動地區鮮活蔬菜和特色農產品的物流配送和交易。
(4)農景風情游覽體驗區。利用地方作物提升大田景觀效果,增加玉米迷宮、麥田漫步、向日葵風情、油菜花花海等,吸引游客放松身心、美拍美玩。
(5)休閑康養綜合服務區。增加集養生溫泉、養生垂釣、養生餐飲于一體的養生服務功能,彌補內蒙冬季寒冷、活動貧乏的缺點,讓客戶群在冬季有生態暖水、城外休閑,并結合園區溫室綠色蔬菜,打造綠色餐飲,吸引游客到此聚會團建;依托西口文化、老包頭文化、紅色文化等,定期打造文化展覽。
(6)科普教育創新展示區。集成展示該地區設施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建設中小學生科普教育實踐基地,開展面向不同層次學生的現代農業科技實踐大課堂;依托火車集裝箱等現有資源,打造火車科普博物館。
3.4 發展思路
以包頭市該田園綜合體先導區域(約1000畝)為載體,圍繞現代農業產業園、該地區、包頭市等不同層次的主體需求,開發園區引領示范創新功能提升創新聚集力、強化服務拓展增值功能提升園區服務融合力、增強區域轉型帶動融合功能提升園區綜合影響力,以科技做高、服務做精、產業做強、模式做特、景觀做美、整體提升為主線,重點破解產業園提升發展的戰略定位、發展思路、主題構想、景觀設計、盈利模式等瓶頸難點問題,實行多元融合發展的雙輪驅動新模式。
3.4.1 前期主抓景觀設計,集成對接政策
打造特色農業景觀和農旅休閑項目。圍繞園區特色農作物種植、適宜性綠化苗木等,培育玉米迷宮、多彩田園、大地花海等農業景觀,增強農業生產過程的景觀體驗設計感,打造集生產性、觀賞性、娛樂性、教育性、經濟性多功能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園,著力設計實現“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農旅景觀,著力提升園區吸引力,吸引周邊及呼包鄂區域游客。
對接農產品種植與初加工補助政策、農村一二三產融合、農業休閑旅游等相關國家補助政策,爭取合作社資金支持,加強產業融合轉化,提高園區效益,帶動周圍農民收入增值。集成對接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項目、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扶持“菜籃子”產品生產項目、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種植機械)、農業綜合開發農業部專項(良種繁育、優勢特色種植)項目、農產品促銷項目資金、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冷鏈物流和現代物流項目等項目。
3.4.2 中期培育休閑業態,優化體制機制
培育發展休閑旅游和科創體驗業態。適度拓展設施農業溫室餐飲、親子互動、科普教育等關聯項目:吸引周邊兒童和青少年學生,打造農旅科普結合的實踐教育基地;以“水+”為主題,建設產業園四季游項目,三季有花海、夏季有迷宮、冬季可以餐飲、垂釣。加強與國內外大學和科教機構的合作效應,創新升級設施農業技術,提升設施農業裝備水平,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產量;與高校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成為該地區、包頭市引動設施蔬菜產業品種更新和技術推廣的重要窗口。
按照“市場主導、因地制宜,利益聯結”的原則,重點從資金籌措、技術選擇、人才利用、服務保障等方面進行規范和完善,構建有創新特色的高能量的園區運行機制,推動園區生產標準化、運行高效化、服務主題化、建設生態化,實現園區體制機制創新和融合增值發展。
成立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工作小組,對產業園建設運營進行統一領導、指揮、協調,加強園區基礎設施、產業項目建設、資本運作、融資開發、產業培育、產品營銷、對外合作、品牌運營、物業管理等職能,吸引社會政府資金對產業園項目進行引導性、戰略性和風險性投資,建立多維度、立體式的組織管理模式,確保產業園的順利建設和有效運營。
3.4.3 遠期創新盈利模式,提升園區運營力
著力打造企業主導的園區運營模式,農業產業以“高、精、特、強”為發展目標,發揮品牌優勢,延伸產業鏈,把特變優,把優變精,把精變強。對接國內外農業科技、人才、模式等,實現產業園產業升級、規模擴大、技術領先、收益不斷。充分考慮該地區的文化特色以及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區位優勢與產業基礎,結合質量、市場、資金、技術等條件以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高品位和高能量,真正讓產業園田園旅游和康養休閑走進京津冀和呼包鄂城市人群的心中,構建基于城市配套的近郊休閑、重復消費、重復購買的新運營模式。
3.5 運營模式
充分考慮該地區的文化特色以及產業園的區位優勢與產業基礎,結合質量、市場、資金、技術等條件以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高品位和高能量的目標來提升產業園,探尋園區的痛點、瓶頸、短板以及改變的障礙、沖突、制約,找到相應的解決路徑、模式、策略,真正讓產業園田園旅游和康養休閑走進京津冀和呼包鄂城市人群的心中,構建基于城市配套的近郊休閑、重復消費、重復購買的新運營模式。
建設管理團隊,加強組織領導,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所處田園綜合體的優勢條件,建立相關組織架構:田園綜合體建設領導小組———田園綜合體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田園綜合體專家委員會。
市場化運營首先依靠政府引導,重點負責政策引導、規劃引領、利益協調和招商引資。其次企業主導,是包頭市該田園綜合體建設的主體,在產業發展和實體運營中起到關鍵作用(圖4)。

圖4 農業園區市場運營分析
優化盈利結構,園區的盈利結構分為農業產業收入、旅游收入、休閑度假及商務服務收入、加工物流產業收入,以休閑度假及商務服務收入為主(圖5)。

圖5 農業產業園盈利結構分析
項目建成后社會效益方面能夠增強地區蔬菜之鄉品牌效應,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生態效益方面,能夠改善人居環境,帶動鄉村生態旅游發展。
4、結語
農業園區建設既是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動態產業,應該遵循因地制宜的規劃理念,全面考慮農業產品結構、基礎設施、景觀環境、休閑服務項目和文化氛圍以及運營管理等各方面的多元耦合與立體疊加。以包頭市該農業園為例,園區以農旅融合為基礎,以農業園區為平臺、以該地區為杠桿支點聯動鎮內企業,實行亮點突出、階段性明顯、執行力度強、落地效果好的園區提升策劃方案,建立政府和企業協作共贏的產業綜合服務平臺,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和客戶參與的農業文化旅游休閑多元融合發展的新模式。(作者:劉睿 聶慶娟 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