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綜合體在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與設計中的應用——以太湖御亭現代農業產業園提升規劃與設計為例
鄉村旅游綜合體是引領第4代鄉村旅游風尚的新坐標,是現代農業產業時代的新引擎。該文以政策導向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發展現狀為著手點,從總體規劃思路、空間規劃體系、產業發展規劃和村落建設等方面探討了鄉村旅游綜合體在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與設計中的應用,并提出了通過打造主題特色、三生綜合發展、傳承與創新結合等方式打造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景觀園區。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園存在“散、小、弱”等問題,且延伸的旅游產品多以初級鄉村生活體驗的農家樂為主,生態農業園剛剛起步,對于地域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類的體驗不足。本文主要分析了鄉村旅游綜合體在現代農業生產園發展中的應用,為農業產業園的發展提供參考。
1、鄉村旅游綜合體在現代農業產業園中應用的必要性與優勢分析
1.1 必要性
現代農業是用現代工業裝備的,用現代科技技術武裝的,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來經營的社會化、商品化農業,是國民經濟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2]。現代農業4大元素由舊轉新,包含新主體、新模式、新技術、新渠道,使得傳統農業快速轉變為現代農業。當前,鄉村旅游已成為了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主流方式之一。
1.2 優勢
1.2.1 重塑農業產業鏈
旅游產業可重塑整個農業的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通過“吃住行游購娛”6大元素的植入,在保留農業價值的基礎上,打造一個聯通的產業聯動系統。
1.2.2 提升附加值
將鄉村休閑產品、文化創意產品、生態康養產品和民俗體驗產品融合到農業產業園中,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其余附加值。
1.2.3 推動發展的資本
將“農業、農村、農民”三農資源轉化為促進產業園發展的新資本,有機地結合稻田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景觀等多元化景象,使其共享共建于一體。使資本有效率地增值,實現資源中的真正價值。
1.2.4 以品牌延伸現代農業價值空間
創建現代農業園的產業品牌和鄉村旅游品牌,用品牌的力量實現農業的價值空間,并且依托品牌影響力提高農業價值與鄉村旅游價值。
2、鄉村旅游綜合體發展模式探究——以太湖御亭現代農業產業園提升規劃與設計為例
本項目為實現現代農業產業園中的“三生”一體綜合發展,用鄉村旅游綜合體的建設模式來規劃各項工作,探討鄉村旅游綜合體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中產生的優勢,為現代農業園的提升改造提供思路。
2.1 項目概況
御亭現代農業產業園靠近無錫市,南靠近蘇州市,西瀕太湖,周邊旅游資源豐富,形成相對較大的旅游市場,是發展御亭農業產業園的機遇。產業園內現有4個小型生態園,分別為大王生態園、御景生態園、寬心園、通安武益水果生態園,農家樂約100家,規模較小,位置分散,以家庭經營為主。
2.2 總體規劃思路
本次規劃以水稻田園景觀為主題,以村民生活區域為核心,構建中國農業觀光和鄉村旅游的版圖。涵蓋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產業化的經營模式、休閑化的稻田景觀、景觀化的農耕文化[3],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模式下,時尚而原真、特色而豐富的太湖水稻嘉年華與簡約、休閑、游憩、度假、觀賞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
2.3 空間規劃體系
2.3.1“三產”體系構建
促進“生態+生活+生產”三者共同發展的新模式,使園區發展真正受益于民,推動鄉村旅游的全面振興(見圖1)。(1)生態體系:實現林糧共生、稻鴨共生、林牧共生、林油共生等5大共生生態鏈,組成生態網,促進鄉村農業生態循環。(2)生產體系:以遵循“以農為本、農旅結合”產業發展理念,導入新產業、新業態,將進入特色化的產業發展新階段。(3)生活體系:針對村民生活場地分布零散的特征,從農耕生活、農活體驗、種植教育、田間康體等4個方面體現村民的生活,進行主題化演繹,并與節日等結合開發,形成田園中的多個生活空間,串聯成生活這一體系,創造多元而富有變化的鄉村生活體驗。
2.3.2 規劃空間格局“兩軸架七區,一水連八村,北動
南靜雙板塊”。“兩軸”:(1)稻草藝術大道軸,中心大道貫穿整個項目區塊,是重點規劃的道路,將此定位為稻草藝術大道,不僅體現了稻香文化,還變廢為寶,創意帶入鄉村。(2)太湖風情軸,沿著太湖的軸線形成的風景優美的游覽線,體驗太湖風光,周邊設置木棧道,享受漫步太湖。“七區”:將整個區塊劃分為7個區域,分別是假日田園區、自然樂園區、田間課堂區,農夫樂園區、生態農莊區、藝術花田區、智慧稻田區。通過水路交通,將區塊類的村落連成一體,成為江南水鄉重要的交通方式,沿著貫穿各個村落的水系,清理河道,水系利用,形成特別的鄉間河道觀光線路。根據村落聚集的情況,將之分為八個村落,分別是以農村文化中的“漁樵耕讀牧”等以及其他的生活方式,分為“漁”“樵”“耕”“讀”“牧”“稻”。南靜北動:南邊由入口區新規劃的稻村領銜,是承載水稻文化,農耕文明的水稻體驗之旅,即是御亭未來農業的啟航空間,也是一個創意+體驗的游樂園,重點發展“稻村”文化園,循環農業體驗區,同時也承載著農產品展示與銷售是整個農業產業園的客廳。北邊既是一個農耕景觀休閑區,也是農業展示的平臺,也是“吃住行游購娛”共享的新鄉村典型(圖2、圖3)。

圖2 規劃空間1

圖3 規劃空間2
2.3.3 道路交通規劃
便捷、低碳、換乘方便,并充分利用現有的道路設施,作為自行車道和步行道,內部車道貫穿整個基地,在主要景點及村落入口設置停靠點。自行車線路穿越整個農田、林地等,沿著太湖邊也設置綠道系統,使其形成環線,連接基地的南北部分。結合主要道路出入口,設置小型汽車停車位,自行車御電瓶車停車設施。水上航線主要沿著穿村的溪流,形成樹枝狀的水上游線系統。
2.3.4 服務設施規劃
主要包括休閑娛樂、藝術文化、餐飲、停車、住宿、購物、醫療、公廁等服務設施,結合農田、林地,設計多樣化的文藝設施,如農田藝術、稻田秀場等,多處創意工坊來滿足人們交流,放松身心和參與藝術創作活動的要求,設置不同類型的露營項目,為游人和周邊居民提供大量不同感受的住宿體驗,還有不同的餐飲設施,如溫室餐廳等。
2.4 產業發展規劃
2.4.1“產業文化”為導向的產業結構
項目基地獨有的水稻景觀本身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是居民長期以來不斷生存的條件,稻作文化是人們以水稻種植為主要生存和發展方式的文化,記載著勞動歷史,包括獨特的民俗、飲食、工藝、社會形態等特色習俗,乃非物質文化[4],還包括村落建筑、公共基礎、天然材料、稻田景觀等物質化的要素。通過水稻的5大相關文化,即水稻種植文化、水稻村落文化、水稻藝術文化、水稻科技文化、水稻加工文化等來構成整個產業園的文化體系脈絡,其包含了上述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大部分內容。
水稻種植產業——農作物種植區、經濟果林區等;
水稻村落產業——生態園、農家樂、鄉村市集、田園社區等;
水稻藝術產業——田間藝術、藝術表演、創意文化等;
水稻科技產業——水稻博物館、科技農業園等;
水稻加工產業——綠色食品加工、特色農產品加工、觀光工廠等。
2.4.2 旅游產業規劃
打造多元化多功能的水稻體驗集結基地,以其為主題,并策劃12個“稻村”旅游景點,分別為“稻說豐年”、“風吹麥浪”、“童野仙蹤”“落晚芳菲”“竹軒瓜園”“數聲漁笛”“薄暮蛙聲”“涵田放歌”“東籬菜畦”“萬頃稻花”“市列珠璣”“煙柳畫橋”(見圖6)。

圖6 旅游產業規劃總平面
(1)“稻說豐年”——結合公路對面的服務中心,形成一個核心地帶,新建“稻村”,并以其為核心,在稻村,可以了解太湖水稻文化,見證種子從播種到收獲的過程,可以體驗耕種的樂趣,也可品味當地天然美食,布置有水稻博物館、稻草創意工坊、稻香游園、稻香鋪子、牛欄咖啡、田園體驗場等。
(2)“風吹麥浪”——保留原生態稻田,結合布置的棧道以及觀景塔,打造人在稻中游,感受風吹麥浪的意境。主要的景觀特色設施為蘑菇街、瞭望塔和彩虹橋,游人可盡情觀賞稻田景觀,其他還有以幼兒為主的田園幼兒園,田園創意工坊等,滿足親子游的需求,還有特色的集裝箱營地,可供住宿。
(3)“童野仙蹤”——專門為孩子設置的游樂中心,利用原有的樹林現狀,打造具有童真童趣的生態場所,項目有親子垂釣、兒童創意室、兒童活動中心,霍比特樂園等。
(4)“落晚芳菲”——結合周邊的村落,種植彩色果樹等,即可觀賞也可采摘,還提供新鮮的瓜果蔬菜采摘,項目有戶外稻田課堂、農具認知課堂、大棚種植室、農藝學校、果農教室、可食花園等。
(5)“竹軒瓜園”——專門為城市農夫設置的果園,讓城市人回歸田園,不僅有農夫課程,還有溫室培訓中心、農產品集市和養生教育,打造特色農夫果園,該區域項目適合互動,如家庭親子活動、企業員工培訓等。
(6)“數聲漁笛”——利用太湖邊空間,增加木棧道及環湖綠島,觀賞湖邊蘆笛。
(7)“薄暮蛙聲”——在原有保留的林地中,開辟游覽路線,將林地與樹屋以及營地等結合,形成林間涵養基地,晚間在一片靜謐中聽取鄉間蛙聲,這里還提供多種活動類型,滿足多種游客的功能需求。
(8)“涵田放歌”——利用油菜花田與規劃的彩色花田,即可讓人觀賞,也可成為臨時表演場地,項目有涵田放歌、油菜花田、藝術花田花間驛站、華藝工作室等。
(9)“東籬菜畦”——主要以原生態種植生活為主,設計五谷園以及植物私塾,用木質籬笆圍牢,打造東籬菜地的景觀。項目還有戶外水稻展示區、溫室餐廳、農業技術展示溫室和稻鴨共生循環中心。
(10)“萬頃稻花”——保留大面積的稻田,打造“萬頃”水稻景觀,項目有田園營地和五彩稻田。
(11)“市列珠璣”——市集與民俗、節慶相結合,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中西,依托現有路邊的一條長形狀村落,將其改造,融合江南鄉土建筑理念與元素,打造成原汁原味江南鄉土集市。
(12)“煙柳畫橋”——結合市集,通過文化小品、水系設施等,將河道周邊進行景觀改造,形成一個與鄉村肌理田園景觀實現完好融合的、出售原汁原味鄉村風味的鄉間集市。
2.5 村落規劃建設
村落現狀分布松散,基礎設施匱乏,基地內有14個行政村,形成約17個村落,其中按規模分為2種不同大小的村落形態,大型村落在800~1000m2,共9個,主要分布在基地中部及南部區域;中型村落在400~500m2,共8個,主要分布在基地北部。
2.5.1 示范村落代表
隨著御亭現代產業園的提升規劃與設計,以江南水稻文化的第一體驗地,太湖水稻文明的第一參觀地為愿景,具體落實到點、線、面的設計,優先選擇示范性村落深化設計。以“墻里村”與“仁巷村”為示范村落進行深化提升,選址優勢有:2村緊鄰太湖,環境優美,位置優勢明顯,依環太湖大道,交通便利,仁巷村入口處水塘可加以利用,依水造景,2村皆以水系貫穿,水資源豐富,且兩村落田地等現狀保護良好,可發掘空間較大。2.5.2街巷設計街巷界面是鄰里交往的主要場所,具有很強的歸宿感和認同感[5]。其以硬質鋪裝為主,用連續石墻面構成,具有適宜的空間。綠化以本土植物為主,豐富界面,軟化場景,優先選擇經濟食用型植物,如枇杷、葡萄、絲瓜、石榴等,小品以生活設施為主,如石凳、石臼等,主要承載通行能力、鄰里交通、娛樂活動、商業配套等功能。
2.5.3 建筑改造設計
進行外立面改造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延續區域傳統精神,突出太湖水鄉建筑的文化意蘊,營造給觀眾帶來強烈投入感、回歸感的傳統空間形式。進一步形成水鄉特色濃郁、環境氛圍和諧、空間場所宜人的景觀效果。一是因勢就形,在原建筑基礎上,依照其構造,保留外立面原型,選擇操作性強傳統特色建筑形態進行改造,注重建筑形式的地方化和還原程度;二是注重細節構件,體現出傳統的飛檐、粉墻、灰瓦、木門、木窗等基本要素。
3、啟示
3.1“三生”綜合發展
堅持“生態、生活、生產”融合理念,涉及觀光、休閑、度假、養生,多層次的綜合產品體系,也是與農業、商業、旅游業、健康產業等結合的綜合化的產業功能。
3.2 傳承與創新相結合
傳統文化元素與農業生產及科技相結合,將其應用到未來的科技發展和發明中,推陳出新。傳統文化不能直接發揮文化本身特有的魅力,加入創新后,會將新型旅游產業等融入其中,包括商業、藝術和合作社等。具體指旅游農業、觀光農業、品牌農業、創意農業以及體驗農業等新業態的培育,以及立體農業、四季溫室等新農業技術的運營。
3.3 打造主題特色
打造引領第4代鄉村旅游風尚的農業旅游綜合體,在原鄉中打造更具主題魅力的旅游時尚,圍繞一個主題的特色產業體系,用主題化的景觀營造方式來體現極富藝術魅力的文化內涵,并安排有主題線索的體驗路徑。
4、結語
運用鄉村旅游綜合體的概念,突破以往農業產業園規劃、產業單一發展、只注重技術含量、農業產量等純科技層面且缺少活力的發展思路,加強對生態、生產、生活發展的規劃與引導,逐步實現土地集約化利用、產業集聚發展、配套服務城鎮化的目標。(作者:胡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