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梳理南京高新區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厘清現今新區轉型發展的限制因素,具體如下:
一、南京高新區發展概況
(一)高新區發展歷程梳理
高新區位于南京江北新區產業發展軸中部(圖 1),成立至今,經歷了起步、發展、低谷、創新、轉型等多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的產業發展、城市空間風貌等都有其顯著特征。
1. 起步階段(1988—1991年)
1988 年,南京高新區成立,1991 年 3 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南京高新區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此間,高新區處于起步階段,產業發展缺乏基礎,工作重點主要為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建設。此時,產業投入不作為新區發展重點,總體資金投入回報率較低。

圖 1 高新區于南京江北新區位置示意圖
2. 發展階段(1992—1996年)
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基地,高新區在前期大規模基礎性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開始了產業方面的投資發展,前期主要依靠招商引資吸引企業進區,實現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初步集聚,以逐步提升片區的生產功能。
3. 低谷階段(1997—2002年)
1997 年開始,因行政區劃對區塊的分割,提升了地區產業發展成本,高新區產業發展陷入低谷。此時,政府把發展目標轉向了提升城市綜合功能,通過加大公共服務投入改善投資環境,為下一輪產業發展提供鋪墊。
4. 創新階段(2003—2014年)
基于前期城市綜合功能的提升,加上新區地域空間新拓展(圖 2),一些高新技術企業開始入駐,高新區作為綜合功能城市新區,開始了創新型產業發展。一方面,在行政區劃調整背景下,高新區在空間與產業上實現與浦口區(2002年新設立)的聯動發展 ;另一方面,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影響,大量跨國公司入駐,為區域發展帶來創新型生產要素;此外,高新區建立區域持續創新體系,成為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基地。
5. 轉型階段(2015年至今)
2015 年,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南京江北新區 ;2017 年,市政府重新調整江北新區空間架構,劃分為直管區、共建區、協調區,高新區作為直管區進入轉型發展期。此時,新區發展模式由“要素驅動”轉為“創新驅動”,由過去粗放、外延增長模式,轉為兼顧“規模、質量、生態、效益”的內涵式建設,建設空間由“分散擴張”向“結構優化”(圖 2)轉變。此外,新區發展更注重人性化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型產業載體建設,逐步推進舊城更新、實現生態環境整治、發展社會民生事業,實現新區向產城融合的“創新性科技新城”轉變。

圖 2 不同時期南京高新區核心片區影像對比示意圖
二、高新區發展制約因素
高新區前期發展時間較長、產業基礎深厚,轉型難度較大,以產業為根本因素,用地、空間、配套等方面帶來的影響,都依賴于產業轉型才能解決。具體表現為 :產業類型混雜低端且附加值不高,再造血功能不強和長期傳統產業發展導致用地粗放失衡、產業空間與居住空間“二元化”發展,集中配套服務不足、空間內涵與質量不高、空間風貌不佳等。
1. 產業發展類型混雜,內生造血薄弱
南京高新區產業類型多元,其中傳統制造業比重過大,三產主要以房產開發及零售批發為主。同時,產業鏈發展不足——以中端制造環節為主,高附加值環節比例欠佳,四大特色產業(智能制造、軟件與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北斗衛星)與低端制造產業并存(飲料制造、礦物制造、橡膠與建材制造、化學材料制造)。先發產業優勢逐步喪失,產業內生造血功能薄弱。
2. 存量用地占比較大,用地粗放低效
高新區傳統產業發展時間較久,可盤活存量用地占比較高。一方面傳統工業園發展模式下工業用地占比較高,產業類型低端,企業空間布局雜亂,產業產出及用地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城中村、舊住宅區等整治難度大,用地效率低下且難以置換,阻礙城市進一步建設發展。
3. 公共配套空間分散,服務水平不高
產業與居住空間二元發展,空間質量不高。一方面居住用地分散,社區組織跨度大,教育、醫療、文化等設施無法形成服務核心,相應的社區配套設施也不集聚,直接導致總體量上配置不足,未來社區劃分宜進行調整優化;另一方面,區內傳統工業用地長期擠壓居住,居住品質不高且人氣低下,直接導致規模性商業配套不足,缺乏集中型商業設施,部分片區未從提升片區配套水平解決問題,而是通過外圍零散配套滿足基本服務需求,長遠上降低了片區整體服務水平。
4. 空間通透性不暢,風貌品質不佳
工業用地于龍王山西南側,軟件園北側集中分布 :一方面影響高新區中部東西向廊道通透性,阻礙新區開放空間塑造 ;另一方面,傳統制造業會對地區生態造成持續污染。此外,棚戶區和老舊住房空間風貌不佳,城市界面無法有效控制,風貌引導實施力弱。(作者:胡怡)

圖 3 高新區核心區用地現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