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在梳理南京高新區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厘清現今新區轉型發展的限制因素,本節將探討南京高新區發展五大方向并提出高新區發展的規劃策略,為其他地區新區發展提供借鑒。
一、南京高新區發展方向
產業轉型宏觀背景下,高新區發展需要突破原有空間單元,實現區域功能對接、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轉型、提升產城融合度、優化新區環境。
(一)對接區域功能
實現區域性功能互動 :一要發揮自身產業優勢,實現產業空間拓展與優勢互補 ;二要實現新區與周邊配套共享,彌補自身配套空缺,加強新區自身集中配套。此外,要銜接新區與周邊的空間結構,打通綠色生態廊道,通過慢行步道貫通生態網絡。
(二)用地集約發展
高新區要往“提質增效”方向發展,實現重化工產業集聚,推進空間集約化發展。一要立足產業定位與現狀空間布局,運用“搬遷、置換、回購、重組”等方式,對不符合產業定位、用地低效、簡單加工制造等生產技術落后、產品檔次低下、發展前景小的企業實施集中搬遷 ;二要集約發展高附加值產業,通過平臺聚集,推進軟件、生物醫藥企業向南京軟件園、南京生物醫藥谷等集約發展。
(三)優化產業結構
1. 集聚新型產業
調整產業結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并抓。實現產業組織結構、布局結構的優化,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以工業轉型升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依托產業基礎,重點發展生物醫藥、軟件信息、北斗通信和先進制造四大主導產業板塊,基于園中園培育模式,形成產業集聚,結合配套功能為產業板塊提供智力與服務支撐,促進產業升級。
2. 打造產業鏈條
創建產業鏈聚集途徑,提高產業凝聚力。一是積極探索提高協同創新能力的方法,建立多元主體協同創新互動體系,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大力引進和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人才,形成“科研院 - 企業”助推機制,使科研成果以最快速度轉化為產業鏈。二是探索產業鏈創新路徑,立足于建立全球產業鏈分工,謀劃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集成創新能力,并在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上形成競爭力。
3. 打造產業品牌
按照“市場要活、創新要實、政策要寬”的要求,強化自主創新與外來引入,切實增強產業發展的活力與動力,實現主導產業高端化、傳統產業品牌化。
4. 分期推動產業
近期主要在新區核心,即軟件園一期板塊內結合實現低效企業轉型更新,構建高新區核心區。中遠期主要集中在產業園三期板塊的企業轉型升級,轉型部分粗放企業用地,結合區位優勢挖掘土地價值。
(四)實現產城融合
1. 明確新老城區重點
改變粗放發展道路,提檔老區發展、控制新區建設,實現產城融合,實現“人”的城鎮化發展。逐步改善園區半城市化特征,轉變為“自我造血”的發展模式,培育城市功能,逐步實現老城更新與功能完善。與此同時,新區發展應避免重走老路,強化城市發展控制,聚焦商業、科技、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配套等方面的重點問題,打造宜居環境,實現產城融合,提升園區整體功能品質。
2. 合理布局基礎設施
提升園區綜合功能,包括配套服務的各種商業服務、金融信息服務、管理服務、醫療服務和娛樂休閑服務等。園區發展要綜合安排產業、科技研發、商業服務和居住等用地,形成產業發展區、生活居住區、商業服務區等多組團布局、空間結構緊湊、功能高度混合的空間形態。
(五)提升空間品質
控制傳統產業污染,打通生態廊道、構建綠色出行體系。其一,考慮環境承載力,控制生產污染。其二,塑造風貌特色。根據城市功能組團的主導功能、人文特色、地形條件和景觀資源尋找景觀主題及標志,選取產業核心區域打造產業風貌景觀特色。其三,構建游憩體系。通過綠地系統規劃,加快新區公園綠地建設,打造主題廣場—次級休閑綠地—水體景觀廣場—街道綠地節點—山體綠化楔形滲透等多層級系統性景觀。其四,發展綠色交通。園區內部以慢行交通為主,通過道路斷面設計,構建具有獨立路權的自行車交通和步行系統,形成綠色交通網絡。
二、產業轉型背景下南京高新區發展的規劃策略
在產業轉型背景下,南京高新區發展應立足周邊發展基礎,實現區域協調的產業定位調整、強化片區內部復合功能,實現產城融合、優化空間塑造,展現品質風貌、實施生態修復(圖 4)。

圖 4 高新區轉型發展規劃策略框架
(一)區域協調 :周邊區域創新協調發展
突破高新區發展功能單元(圖 5),利用內部及周邊地塊的產業基礎、地塊間功能、生態等多方協作關系,推進區域產業、交通、服務等一體化,形成高新區發展的持續動力。首先,強化片區產業功能軸線,聯動區域發展,串接服務中心。其中,差異定位地塊核心區與周邊,如高新區產業板塊(NJJBb040 單元南側)與 NJJBb050 單元產業外溢實現空間上的銜接,進一步拓展新區產業。其次,利用交通一體化,強化地區交通便利性。如在南京北站、軌道交通 3 號線與 S8 號線、浦儀快速路建設等交通發展的基礎上優化高新區內部交通網絡,對接交通一體化 ;此外,實現區域服務一體化,與 NJJBb030 單元實現居住、公共服務對接,形成產城融合的空間。

圖 5 高新區及周邊單元協調發展示意圖
(二)產業調整 :實現內部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調整包含存量用地更新再利用、現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實現片區內部可發展區域的空間拓展,加快聚集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一,存量用地整治提升。實現高新區核心范圍內用地調整,加快老工業區搬遷及優化改造,推進棚戶區、城中村、危舊房等綜合整治。如 NJJBb040 控規編制單元中的部分置換為居住功能片區,部分傳統產業轉變為城市配套,部分二類工業用地轉型為研發用地。其二,傳統產業提檔升級。淘汰落后產能,搬遷高新區高耗能傳統產業,逐步壯大先進制造業、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三,產業空間逐步拓展。高新區產業發展除核心區研發產業外,還應拓展邊緣區產業功能,NJJBb060 控規編制單元實現空間拓展,依據上位規劃的相關要求,近期拓展為一類工業用地,遠期拓展為研發產業用地。其四,加快集聚新興產業。目前園區擁有戰略性新興企業、科技型企業 1000 余家,在此基礎上,積極承接全球高端產業轉移,充分把握中國互聯網 +、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機遇,圍繞江北新區“4+2”產業發展方向,緊扣軟件信息、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積極引進行業領先企業。
(三)復合功能 :強化新區內部綜合功能
強化地區配套功能,提升片區產城融合程度,實現民有所業、業有所居,逐漸實現“人”的城鎮化,提高新區發展質量。一方面強化片區、街區之間功能復合,在區域協調發展基礎上,強化高新區內部不同區塊、不同街巷的產業、商業、服務等配套功能 ;另一方面,強化建筑內部功能復合,合理安排單棟建筑功能,在底層設置餐飲類功能、中層設置技術產業功能、頂層設置高新企業,實現建筑功能垂直彈性復合。
(四)開放空間 :貫通社會、生態空間
構建片區開放型空間布局,打通生態廊道。首先,強化城市社會空間貫通,通過商業空間、街頭綠地、河道水景等聯通城市社會交流空間,形成特色開放軸線。同時,重塑高新區軟件園核心區城市形象,尤其是塑造浦泗路、江北大道兩條城市發展軸、門戶通道城市景觀。其次,強化片區生態空間銜接(圖 6),形成生態游憩慢行系統。加強片區北側滁河、龍王山、石頭河等生態資源的串聯性,形成連通滁河與長江的生態廊道,實施片區生態控制與廊道劃定,依托豐富的生態景觀要素,打造片區慢行網絡,展現片區品質生態風貌。

圖 6 開放生態空間示意圖
(五)生態修復 :改善新區產業投資環境
傳統產業長期發展導致高新區土壤、空氣、水系均受到一定程度污染,需進行新區生態環境修復,滿足新興技術產業的發展對環境基礎的要求。其一,劃分土壤治理污染等級,實施針對性的治理方案,污染程度由重到輕可分別采用異位化學氧化、土壤植物修復等技術實現修復。其二,長效監管空氣質量,可通過戶外屏幕實時播報實現長效、公共參與監管。其三,修復水系環境,打通區域水系網絡,活化水源流動,自然凈化水系,污染嚴重區域可利用化學藥劑治理。
三、結語
南京高新區發展要緊跟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益型內涵增長”。通過協調周邊區域,實現功能互補;優化新區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強化復合功能,提高片區綜合服務能力;打通片區空間廊道,構建品質開放空間 ;修復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其中,產業轉型是核心,考慮人的需求,優化配套、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是其次。只有服務配套跟上,力求產業發展和新區建設融合,提升綜合功能,才能進一步提高新區建設質量。(作者: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