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作為福建省的制造業重地,有各類園區數十處,其中以泉州高新區 “十區一園”為主導園區匯聚泉州數量眾多的重磅企業。通過近年來的 “數控一代”工程、 “泉州制造 2025”規劃等計劃的推動,這些園區的發展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當前高質量發展的格局下,一些傳統產業園區面臨著向智慧園區轉型的實踐。當下,泉州掀起了智慧園區建設的新篇章。以泉州為例,對國內外智慧園區建設面臨的挑戰和經驗進行研究。
一、泉州智慧園區建設現狀
近年來,圍繞產業轉型發展,泉州各種產業園區已具備智慧園區建設的一些基礎,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 “智慧城市”建設已有一些基礎
泉州智慧城市建設體現在政策的推進和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如: 2011年,泉州市政府提出了 “智慧城市”建設; 2013 年,泉州 “智慧城市”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在規劃中涉及泛在網絡工程、大數據平臺、城市公共信息平臺以及政務云計算平臺等; 2018 年,泉州進一步依托福建省產業園區數據中心及泉州市級政府數據中心,全面構起了包括網絡、硬件、平臺等為一體的基礎設施資源平臺,在市、縣兩級政府構建起了政務云服務體系。
2. “光網城市”建設全面完成
泉州是首批國家級 “寬帶中國”示范城市之一,也是工信部 16 個 TD—LTE 試點城市之一。經過近年來的發展,泉州已經全面建成光網城市,實現了寬帶光網和移動 4G 網絡全面覆蓋。市、縣、鄉鎮和行政村實現 100%通光纖,互聯網出口帶寬在 2000G 以上。
3. “網上審批”建設優化提升
泉州 “網上審批”已有一定的應用基礎,并在不斷優化提升中。如泉州市電子證照建設項目是全國試點之一,并在國內首創將電子證照共享應用到行政審批服務系統中,還生成了全國首份電子版工商營業執照。
二、泉州智慧園區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
1. 硬件配套設施方面
智慧園區是智慧城市的縮影,通常用硬件指標 ICT 考量 “四張網”的建設情況,即光纖網、無線網、物聯網和感知網的建設水平,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應用能力。國外知名的智慧園區主要由原來的高科技園區轉型升級而來,在這方面的硬件基礎設施相對而言已有良好的基礎。如荷蘭的埃因霍溫智慧園區是由飛利浦高科技園區發展升級而來,園區硬件水平比較高,相關的技術應用水平也比較高。此外,美國的微軟智慧園區、德國柏林州的 Adlershof 科技園區、芬蘭赫爾辛基 Kalasatama 住區都有良好的硬件基礎設施和良好的應用能力。這些園區還非常重視園區的生態智慧管理能力,強調綠色節能和環保。國內的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上海張江科技園區、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原有較高起點的園區都有良好的硬件基礎設施,但這些園區與世界著名智慧園區相比在硬件的應用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包含 “一區十園”的泉州高新區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區劃內,各個園區的硬件設施水平參差不齊,總體上來看,光纖網已實現全覆蓋,無線網覆蓋難度也不大,但在物聯網和感知網建設方面與國內外先進智慧園區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在硬件設施的應用層面雖已構建起了系列平臺框架,但在具體應用方面與先進智慧園區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可挖掘空間很大。此外,硬件設施對環境生態友好和綠色節能應用方面還有很大的可拓展空間。
2. 信息平臺整合方面
智慧園區建設除了良好的 ICT 硬件配套設施外,其在此基礎之上的具體應用水平更為關鍵。從國外的知名智慧園區來看,智慧園區各種信息平臺的集成應用能力較強,很多智慧園區中的龍頭企業本身就是國際知名的信息集成應用企業,如埃因霍溫智慧園區中的龍頭企業飛利浦本身就是光能應用集成化水平很高的企業,微軟智慧園區中的微軟公司也是全球著名的軟件應用集成企業。國內由世界一流科技園區轉型而來的智慧園區,轉型前身基礎良好,擁有高科技企業較多,很多企業在信息技術集成應用方面已有很強的實力。
泉州已有一些信息應用項目在國內被作為試點城市,如電子證照平臺、信息消費試點城市、臺商投資區入選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等。《泉州智慧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 ( 201—2018) 》中有 18 個各類信息平臺的建設。這些信息平臺的建設和應用為泉州高新區智慧園區的建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從國內外發達的智慧園區來看,各類信息平臺的建設為智慧園區建設創造了條件,在此基礎之上的信息平臺的融合集成能力則更顯關鍵。實現各個信息平臺上信息有效融合和共享,才能為智慧園區真正進行智慧監督、預警、決策和治理等提供信息基礎。從目前泉州各高新區來看,總體上各個信息平臺的聯動和共享能力還不強,且在此基礎之上的專為園區服務的智慧管理和服務能力還有較大進步空間。
3. 組織管理體系方面
良好的軟硬件環境為智慧園區建設創造了客觀條件,在此基礎之上的組織管理體系建設也非常關鍵。從國外發達國家的智慧園區建設來看,政府主導公共基礎設施的硬件投入和建設,企業主導園區軟件建設、組織管理和園區運營。如埃因霍溫智慧園區,早期主要是在飛利浦公司的主導下由荷蘭的 nbo 公司和JHK 建筑事務所等規劃設計,由飛利浦公司進行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2012 年,飛利浦將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出售給一個運營開發商,2013年,該園區創造了每平方公里人均知識專利數世界第一,遠超位于第二的美國硅谷。國內的智慧園區多由國內的各類科技園區、軟件園區和創新園區等轉型升級而成,投資、建設和運營主要是在各級政府主導下進行,組織管理體系也基本上在各級政府主導下進行。園區所在的區位及組織管理者的行政單位級別往往對園區管理運營和定位產生較大的影響。泉州高新園區 “一區十園”的組織管理也主要是在園區所在的各級政府主導下運營和管理,組織管理體系行政色彩較濃,這導致園區管理和服務方面剛性較強。
4. 園區生態方面
從目前來看,智慧園區建設還沒有相應的國家標準和指標,國際上也沒有特定的衡量指標。從國外發達國家的智慧園區來看,在園區生態環境方面具有以下特點:( 1) 智慧園區要有智慧產出。智慧園區不僅呈現管理和服務的智慧化,而且在此基礎之上能有知識專利和相應的系列創新這類智慧產出。如荷蘭的埃因霍溫園區和美國的硅谷都將知識專利看作主要的衡量指標。 ( 2) 智慧園區要有宜居環境。從國外的智慧園區來看,都很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這個要素,好的工作生態環境能為員工智慧的碰撞和誕生創造良好的外在環境,從而為各種創新創造條件。( 3) 智慧園區要有優良的商業生態。智慧園區各種創新的主角是優秀人才,各種創新想法的落地依賴于良好的商業生態。如除了優良的軟硬件環境、優秀的創新人才之外,良好的商業生態環境才是進一步吸引世界各地優秀人才匯聚于此的主要原因。國內很多企業 ( 如江蘇的啟迪控股公司) 在埃因霍溫園區設立創新中心,也是看中這里的人才和商業生態。在該園區中,從智慧項目誕生到孵化、融資、輔導成長、企業組建、市場運營等系列環節都已構建起良好的商業生態,這些進一步形成馬太效應,不斷迭代創新,從而使埃因霍溫園區成為聞名世界的智慧之都。目前,從國內一些知名園區來看,在智慧園區的建設中,更多地強調了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和智慧安全預警,而在智慧產出和生態宜居環境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從泉州高新區的建設來看,園區智慧產出、園區生態宜居和園區商業生態方面在相關的規劃方案中有一定的體現,但在具體落地方面還有很大進步空間。(作者:余鯤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