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鹽城)產業園作為長三角地區唯一的對韓合作國際級平臺,要緊扣國務院批復的 “一高兩區”發展定位和省委省政府推動“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部署要求,主動促進東亞“小 循環”,融入國際“大循環”,讓園區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不斷孕育新機、打開新局。 但是現階段中韓(鹽城)產業園發展正處于發 展提升期,存在產業發展不平衡、重大項目落地較 慢、“產才城”融合不充分等突出問題。
一、中韓(鹽城)產業園高質量發展的優勢
中韓(鹽城)產業園成立以來,緊扣國務院批復的三大任務要求,搶抓“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機遇,不斷推進改革發展聯動,強化龍頭企業帶動,堅持創新驅動,最大限度激發園區發展活力,挖掘園區潛力,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特色產業集群加快集聚,知識創出不斷提升,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改革發展聯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中韓(鹽城)產業園緊緊圍繞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中韓產業園的批復》、江蘇省人民政府《中韓鹽城產業園建設實施方案》、鹽城市委關于中韓(鹽城)產業園建設的目標定位和任務要求,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穩定保障就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十三五”末,園區產城融合核心區實現GDP總值31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7億元,注冊外資到賬3億美元,進出口總額25.9億美元,規上工業開票銷售額67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05億元,其中工業投資150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萬元以上,注冊運營各類企業2500多家,其中外資企業191家,出口企業125家。臨港配套區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17億元,規上工業定報企業開票銷售額406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14.7億美元,到賬外資6000萬美元,為園區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集群集聚
中韓(鹽城)產業園堅持“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發展思路,強化重點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形成汽車、電子信息、新能源裝備三大產業集群。汽車產業推動DYK轉型升級,引進SKI動力電池、華人運通、北汽摩登、國新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項目,在“整車高端智能發展、零部件一主多元發展、汽車服務業集聚發展”三個方面同向發力、互融共促。電子信息產業已集聚臺灣正崴、英銳晶圓、華通新材料等一批電子信息龍頭企業,加快引進設計、晶圓、芯片、封裝、測試等項目,全力建設江蘇電子信息港。新能源裝備產業引進天合光能、潤陽光伏、阿特斯等產業龍頭,已形成硅片、電池、組件、應用以及逆變器、導電漿、金剛線等關鍵設備和材料的全產業鏈。
(三)科技創新驅動,知識創出不斷提升
中韓(鹽城)產業園堅持把科技創新放在發展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科技創新資源,夯實戰略科技力量基礎,引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學科研究平臺等,加快構建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十三五”期間,中韓(鹽城)產業園產城融合核心區正式獲批國家級知識產權試點園區,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0家,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從“十二五”末的2%提高到2.8%,省級示范智能車間認定數位列全市第一。江蘇新能源汽車研究院建成開放,華人運通“智路”一期項目建成投運,中韓(鹽城)產業園未來科技城、潤陽光伏研究院、天合光能國家實驗室正在加快建設。園區先后申請專利1000多件,知識創新產出持續提高。
二、中韓(鹽城)產業園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困境
中韓(鹽城)產業園堅持“三動”(聯動、帶動、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走出了一條快速發展的新路子,但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產才城”融合不充分,園區發展動能不強
一是產強城弱,城市功能與產業不匹配。中韓(鹽城)產業園空間布局為產城融合核心區和臨港產業配套區。產城融合核心區依托國家級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發展較為迅速,但是城市功能配套起步相對較晚,人口集聚速度較緩慢,核心區2020年總人口僅有10.42萬人。①臨港產業配套區位于大豐港區,擁有國家一級口岸———大豐港,港強城弱,港城功能脫節。二是高而不尖,人才供給結構性失衡。中韓(鹽城)產業園入駐企業高端人才緊缺和科技創新人才不足,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而鹽城6所普通高等院校目前僅鹽城工學院有碩士學位授權點,且絕大部分高校專業設置與園區企業產業需求不匹配,園區缺乏既懂專業技術又懂韓語的人才,導致疫情期間部分企業核心人員需包機從韓國調配。三是硬而不軟,城市人才吸引力不強。中韓(鹽城)產業園配套了商場、醫院、學校、公園等硬件基礎設施,增強了高層次人才來鹽動力,但是引才、用才、留才的軟實力仍不夠足,未能將產業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和引才優勢。從智聯招聘發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來看,鹽城人才吸引力指數為25.7.全國排名第81位,省內排名第11位,仍不具有比較優勢。
(二)吸引重大項目落戶能力不強,對韓合作優勢不明顯
一是重大韓資項目相對不足,產業鏈條存在短板。除了東風悅達起亞以及簽約落戶的SKI動力電池項目外,龍頭企業相對不多,整體高精尖企業不足,新增項目大多集中在汽車配件項目。二是同韓國產業合作領域還不夠廣,缺乏創新平臺載體。目前,核心區雖有韓資企業280多家,但是韓資企業的研發大多仍集中在韓國本部,地區總部企業和功能性機構也較為缺乏,研發力量相對不足,內涵式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水平有待提高。三是營商環境不夠優越,“雙招雙引”成效不明顯。園區雖然不斷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政策經驗,深化放管服改革,但是政策創新力度不夠,專門支持韓企投資和發展的政策較少,與蘇州、無錫等省內城市相比,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2020年1-6月份中韓(鹽城)產業園新增項目22個,僅為中韓(煙臺)產業園新增項目的一半,且增幅相對較慢(表1)。

表1 2020年1-6月中韓產業園主要經濟指標
(三)與東北亞國家的合作交流不均衡,向海發展后勁不足
一是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主要表現為港口航線不夠密集、集裝箱運輸補貼力度不夠大、機場輻射帶動作用不夠強、跨境物流成本較高、陸上和信息大通道建設緩慢等(表2)。二是園區產業發展薄弱。主要表現為產業要素間的互動和聯動能力較弱,產業生態系統不健全,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研發中心和科技孵化基地等功能性機構較少,與東北亞國家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和智能制造、總部經濟等重點領域的合作較少。三是區域內部貿易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引進來”較多,“走出去”較少;對韓日進出口貿易較多,對俄羅斯和蒙古進出口貿易相對較少,與朝鮮貿易趨于停滯。四是人文交流相對經貿關系明顯滯后。主要表現為人文交流的“量”與“質”的不對稱、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的不協調、人文交流中包含太多商貿因素等。(作者:寇錚,殷鳳春)

表2 中韓(鹽城)產業園與東北亞各國設施聯通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