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究少數民族地區現代農業園規劃設計方案 |
來源:中機院 時間:2020-12-28 點擊:1846 |
|
本文以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范園規劃設計為例,分析少數民族地區現代農業園規劃、建設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農業園規劃應以尊重特殊自然條件為前提,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和政策背景,制定出適應當地自然、文化和產業基礎現狀的規劃建設策略。 |
|
少數民族地區現代農業園規劃設計策略研究——以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范園規劃為例
現代農業園作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式,近年來在我國的城市周邊大量出現,并出現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時代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農業園也開始萌芽,但發展速度和社會經濟效益欠佳。中機院www.tomorrow-never-dies.com本文以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范園規劃設計為例,分析少數民族地區現代農業園規劃、建設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農業園規劃應以尊重特殊自然條件為前提,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和政策背景,制定出適應當地自然、文化和產業基礎現狀的規劃建設策略。因地制宜地將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農業園引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發展方向。
農業是基于植物的生長繁殖規律,通過人為干預形成產品的產業。通常稱之為“第一產業”。農業園是在保證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結合生態保護、旅游觀光、傳統文化展示等功能,形成一三產業融合的農業創新發展模式。各式各樣的農業園在“鄉村振興”時代背景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中國大地。目前,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較好的農業園幾乎都處于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周邊區域。因其本身地理區位較為便利,場地可達性較好,農業園本身只要有一定吸引力的旅游產品和一定水平的推廣能力,就能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和較好的社會效益。反觀在地處偏遠地區的農業園,尤其是位置較為偏僻的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園,因其區位劣勢,交通可達性差,即使有一定地方特色,也很難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我們需要對少數民族地區現代農業園的規劃和建設進行更細分化探討,以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園規劃實踐為例,從實踐中總結歸納出適合少數民族地區現代農業園規劃、建設、發展的新路徑。
1、前期分析
1.1 項目概況
項目地位于被聯合國評為“災后重建最佳范例”的長壽之鄉、國家5A級風景區汶川縣水磨鎮,水磨鎮具有“川西高原休閑勝地”“西羌文化名鎮”之稱。距成都市區80km,離成都市這個消費群體集散地僅90min車程,距世界文化遺產古跡都江堰市34km,區位條件優良。規劃場地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早晚溫差較大,常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是夏天避暑休閑的絕佳場所。規劃場地最低海拔約966m,最高海拔約1000m,場地西北高東南低,大部分場地為緩坡,場地東南側為坡度小于5%的平地。項目總占地面積約17445m2,區域基本以周圍柏木林圍合。該項為阿壩州“脫貧攻堅”專項資金支持項目,力求將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范園規劃建設為阿壩州首個半山現代農業示范園。
1.2 原始場地的問題分析與設計挑戰解析
在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范園規劃實施前期,筆者對規劃場地進行了詳細的自然環境調查,和對當地居民的走訪調查。從調查結果中發原始現場地問題分為自然環境、產業基礎和政策銜接3個方面問題。
1.2.1 自然環境問題
原始場地海拔高差34m,部分區域原始坡度較大。場地周邊有諸多“地災隱患點”警示牌,結合現場觀察,多處坡度較大地點確實存在地質滑坡災害隱患。所以,場地坡度較大,開發難度較高,開發過程中存在發生地質災害的危險,在這樣的條件下,如何做到工程質量、景觀效果、工程成本的和諧統一,這成為了設計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1.2.2 產業基礎問題
水磨三江片區,乃至于整個汶川縣農業發展水平低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產品種類單一,農產品附加值較低。鄉村地區三大產業基礎較為落后,一、三產業融合水平較低。當地居民缺乏技術水平提升農業產值和農業附加值。同時,對鄉村旅游的認識和實踐能力、經驗也較為薄弱。
1.2.3 政策適應性問題
脫貧攻堅的時代背景下,大量的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涌入農村地區,汶川也不例外。面對扶貧資金大量匯及的汶川縣其他地區獼猴桃、甜櫻桃等專項農業園,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范園如何從眾多農業園中脫穎而出,實現獨有的差異化,除此以外,本身項目的規劃與建設受脫貧攻堅政策、資金支持,如何讓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范園在建成后能為地區農業生產和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能,也是我們考慮的重點問題。
2、規劃愿景
2.1 規劃策略
針對前期分析提出3大問題,團隊在規劃設計中提供相應問題的解決方案。對于自然環境中的高差較大和地災隱患點等問題,設計團隊制定的方案是最大程度尊重場地原始地形,必要情況下采用臺地處理的方式銜接地勢高差。臺地的臺階邊緣和緩坡隱患較大的地點,局部采用裝飾擋土墻的方式確保場地內部地質安全。產業基礎問題中所分析的圍繞農產品、農業技術、農業與旅游業協同發展等方面的問題,設計團隊提出依托就近高校阿壩師范學院充沛的智力和人才儲備,采用政府與高校合作的方式共同建設智慧農業核心區、綜合農業示范區、高山觀光農業示范區、中藥材種植示范區孵化出適合汶川縣地理、氣候條件的現代農業技術,培育出能適應汶川氣候地理條件且優質高產的農產品新品種。然后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將技術和新型產品輻射汶川縣其他區域乃至更廣闊的阿壩州土地。政策銜接問題的差異化方面和以扶貧項目反補脫貧攻堅等方面的問題。設計團隊在規劃過程中除了保留傳統農業園規劃中應具備的農產品采摘、農事體驗、農業觀光等基礎功能外,還希望依托項目所在地周邊的高校人才優勢,將農業技術研發、新型農產品培育和少數民族優質傳統植物文化傳承等功能融入基礎的采摘、觀光等體驗功能活動中,突出本項目的區域差異性。將孵化出的新型農業技術在場地中對汶川縣乃至整個阿壩州的農業從業者進行技術培訓,并將新型農產品推廣用以區域的農業增收,則是通過本項目反哺脫貧攻堅的途徑。
2.2 規劃目標
通過上述策略,設計團隊希望將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范園打造成多個“第一”,計劃未來將其建成汶川縣首個現代農業技術孵化基地、現代農業技術推廣培訓基地、新型農產品品種培育基地以及汶川縣特色植物文化傳承基地。園區未來將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發展。在社會效益方面園區的建成將推進地區農業種植技術的研發,豐富優化地區農產品品種。依托校地合作的種植技術培訓和新型品種的推廣,將大大地提高區域農業生產力水平,和各類農產品的產量。場地規劃突出地域農業文化創意,以求實現農業文化傳承。伴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和農產品產量的提高,優先輻射汶川縣,進而帶動阿壩州整體農業產值的提升。觀光農業示范區的建成將填補汶川縣缺少觀光農業植物品種研發馴化基地的空白,助力地區觀光農業的發展。
3、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范園總體規劃設計
在上述策略和規劃目標指引下,完成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范園總體規劃設計(圖1)。將園區規劃為四個區域,包括智慧農業核心區、綜合農業實驗區、高山觀光農業示范區、和中藥材種植示范區(圖2)。規劃總體布局在考慮前期制定的規劃策略和規劃目標的同時,根據場地的地形特點,因地制宜的進行空間布局。場地原始地形為西北高、東南低的坡地地形,其中陡坡緩坡交替。場地地形設計遵循生態原則,陡坡整理為臺地,緩坡整平或梳理為大面積集中臺地。原始坡度較陡區域保持原有地形,減少次生災害發生的隱患。場地東側和中部原有的緩坡區域最大程度的整平場地,以便智慧農業設施布局。在交通規劃部分,園區規劃兩級道路,并保留原有步道。一級道路的設置順應地形地勢,為保證園區大型設備、材料的入場,貫穿連接園區的四大區域。步行道的設計,為田間作業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并與原有道路相連。

圖1 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范園總平面

圖2 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范園功能分區
4、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范園分區詳細規劃
4.1 智慧農業核心區
智慧農業核心區是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范園的核心區域,該區域是整個園區的現代農業設施和電子設備的控制性區域。主要包含2個部分:綜合用房和玻璃溫室。綜合用房是園區的大腦,為了滿足當地政策,不在農業用地中建設房屋。綜合用房采用集裝箱集成用房,工廠直接定制整裝配用。包含設備室30m2、農業技術培訓教室40m2、展覽室會議室50m2、材料室50m2。設備室是園區3大系統:物聯監控系統、設施大棚監測控制系統、農業四情監測系統的總控室,負責園區智慧系統的控制和數據信息的采集[2]。農業技術培訓教室用以對來到園區的農業從業人員技術培訓使用。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也是增加扶貧造血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玻璃溫室園區的技術先驅地,新型種植技術、設施農業、各類農產品(包括糧食作物、中藥材植物、觀賞植物)新品育種、人工繁殖、立體農業等主要技術核心產品的孵化基地。
4.2 綜合農業實驗區
綜合農業實驗區原始地形較為平坦,是糧食、油料、水果、蔬菜等農作物品種及種植技術的室外遷引過度區。是玻璃溫室中的實驗品種轉化為可生產、可推廣的商品農作物場所。也是實驗品種適應本地自然土壤、氣候、水體的溫床。
傳統農業中塑料大棚利用竹木、鋼材等材料,并覆蓋塑料薄膜,搭成拱形棚,供栽培蔬菜,能夠提早或延遲供應,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有利于防御自然災害[3]。此次農業示范園的綜合農業實驗區中依然布置適量的大棚實驗區,配合傳感設備實驗研發最適合水磨鎮環境的大棚材質結構和農作物品種。
4.3 中藥材種植示范區
中藥材種植示范區位于場地南側,地形呈山谷狀,地勢落差較大,更適于種植中草藥植物。該區域選種中藥材植物品種為:川芎、半夏、秦艽、大黃、重樓等傳統羌醫常用藥材植物。該功能區不僅致力于中藥材植物種植技術的研發和品種繁殖,配合智慧農業設施強大的硬件條件和周邊高校的高水平技術研發實力支持,更將致力于將羌藥材植物的種植技術傳承和發展的事業,對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貢獻現代生物科技的力量。
4.4 高山觀光農業示范區
觀光農業是高附加值的農業類型,也是一三產業完美融合的的載體[4]。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鄉村產業興旺應是全方位的,所以第三產業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亦是市場所需。為了推進觀光農業更好更快的發展,培育高山地本地特色的觀光植物即是必要之舉。基地強大的硬件保證,結合阿壩師范學院多年積累的阿壩州地區觀光植物培育、馴化經驗,將在觀光植物示范區這片土地上馴化出更多的如“岷江百合”這類具有本地特色的商品化觀光植物,助力汶川縣的鄉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加速推進地區“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
5、關于少數民族地區現代農業園規劃設計新路徑探討和總結
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地處較為偏遠山區,其建設現代農業園普遍面臨的問題有:產業基礎較差、區位通達性差、地勢高差較大、智力資源不足、政策適應性較差等問題。面對上述普遍問題,通過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范園的實踐,總結出以下幾點規劃、建設路徑。
5.1 因地制宜,尊重自然
土地是一切建設的承載體,少數民族地區多地形以山地、峽谷為主。其實古人在數千年前就為我們提供了山區發展農業的地勢地形解決方案:階梯型利用土地。已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云南元陽哈尼梯田便展現了中國古人在山地發展農業的解決方案。面對地勢高差較大,地災隱患較大的問題,這就要求規劃設計師在設計之時需要最大程度尊重場地原始地形,必要情況下采用臺地處理的方式銜接地勢高差,階梯型利用土地。對于臺地的臺階邊緣和緩坡隱患較大的地點,局部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裝飾擋土墻的方式確保場地內部地質安全。
5.2 聯合高校,提升技術
少數民族地區因為交通通達性較差,距離大中型城市較遠,在智力資源方面相較城市地區有所欠缺。吸引外來人才有困難,那就要合理充分的運用好本地高校人才。以四川為例,甘孜、阿壩、涼山三州為四川省少數民族最為密集的區域,但是每個州均有一所本土成長起來的本科院校。少數民族地區農業園所缺的技術問題,均是高校生物類、農林業專業人才可以彌補的。鑒于高校本身就具有服務地方和科技研究的的職能,對于主管政府而言,技術成本會降低,對于高校而言能實現額外收入的同時,也能為教師提供產研轉化的新平臺。
5.3 受惠扶貧,反哺扶貧
少數民族地區大多農業發展水平低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產品種類單一,農產品附加值較低。在脫貧攻堅的時代背景下大量的扶貧資金和社會資本涌入少數民族地區。很多地區的農業園建設在扶貧資金的大力推動下建設很快,但是建成后的收效卻很有限。其根源在于無法提升當地農村和貧困人士的增產增收能力。在汶川縣黑土現代農業示范園規劃的實踐過程中,越發覺得農業園的規劃建設不能再停留于好看、好玩、好吃,因為區位條件的限制,就決定了普通的吃喝玩樂具備的市場前景有限。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的農業產業技術孵化能力和提升高產優質品種的培育能力。并通過培訓等方式將孵化出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推廣輻射于區域更多的農業從業者,加速其生產致富。
5.4 挖掘本地特色,傳承植物文化
任何規劃、設計都會談文化傳承,但不能一談文化傳承就套路性的把建筑風貌、羌繡羌碉給搬出來進行復制粘貼。農業是基于植物的產業,那農業園的規劃更多的應該去挖掘本地的植物文化。植物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傳統飲食文化的植物運用歷史和基于傳統醫學對植物的利用歷史。這些歷史和文化是需要被保護的,傳統的城鄉規劃和景觀設計中這飲食文化植物和醫藥文化植物往往又因為其貌不揚成為了被忽視的對象。而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農業園是最好承擔起這個保護重任的載體。并且還可以通過現代農業技術將傳統飲食植物和傳統醫藥植物的種植技術進行提升改造,更好的服務于當地人的醫療、飲食。
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園在發展上受諸多限制因素的影響,就決定其規劃、建設方式、路徑不能照抄照搬常規農業園的規劃建設模式。需要設計師在進行細致的場地調研后根據土地現狀,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和政策背景制定出適應的規劃策略。這對農業園建成后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者:姜杰議 文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