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結合諸城十里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在分析傳統工業園區發展路徑及模式的基礎上,認為產業園的產業模式應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產業類型應由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轉變;園區發展應由外部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園區內部功能應逐漸綜合化、復合化,將管理辦公、商務休閑、生活娛樂等多種功能集于一體,逐步走向產城融合。產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應與此相適應,通過城市規劃的技術手段將此落實下來,具體包括混合用地、建筑功能復合、完善配套、以單元形式劃分工業地塊大小等。
一、規劃編制的背景
十里片區位于諸城市中心城東部,北外環路以北,濰河與東外環之間,片區整體用地平坦,南北長2.6 km,東西寬1.5 km,基本呈長方形。城市主干道三橫三縱已經形成,區內十里堡村也已拆遷安置完畢,靠近中間橫路兩側和東部的為傳統紡織工業桑莎集團,南側為新型電子科技標準廠房區和諸城北部醫療產業園。按照原來的城市發展設想應為居住用地開發,但考慮到城市的吸納能力,大規模的商品房開發恐難以持續。政府經過充分調研論證,認為高檔的工業產地不失為承接青島和濰坊產業轉移的有效手段,且目前的凱瑞電子和中寰重工已經是比較成功的招商項目。于是計劃將此片區定位為高檔工業項目開發的先行區,規劃總用地410 hm2.其中工業用地約為231?hm2.占比達到56%。其余均為產業用地配套的居住、公共設施和道路等。
二、規劃目標定位
基于對城市功能布局和未來長期發展的需要,將十里片區定位為以高端制造業為主,集中發展高附加值、高貢獻率的一類工業企業,建設一處高起點、高標準、現代化的高端產業園中心,實現產城融合的示范區。同時,通過優化用地布局,強化區內道路交通系統,加強綠化建設,構建綠色空間網絡,合理控制工業用地開發強度,配套發展住宅及商貿服務業,建成發展活力充足、創新能力較強、產業素質較高、服務功能齊全、生態環境優美、社會文明和諧的城市產業園區。
三、現狀分析
規范區域分別被四條城市道路圍合,總用地面積約為411 hm2.區內地勢平坦,海拔高程 50~60 m。現狀用地較為分散,主要是工業、居住和商業設施用地,其中西北部有桑莎集團、裘皮產業園,西南部有凱瑞電子,東南部有醫療保健園,建設用地約 115.63 hm2(見表 1、圖 1)。

四、規劃策略
1、堅持存量更新,促進產城融合
基地原有產業功能主要以針織面料產業、快遞物流、電子產業、高新制造、生態環境產業為主,難以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在新時代背景下應進行戰略升級,打造產城融合新格局。其中,“產”主要指數字經濟產業、電子商務產業、綠色生態產業和物流采購產業;“城”主要指生活居住及配套服務和休閑娛樂中心。這里的融合不僅指用地、交通、生態等的延續,還包括產業園與舊城在歷史文化、建設風貌上的協調統一,也指產業園內部按照現代城市功能進行開放包容、和諧共生、生態環保等新理念的建設(見圖 2)。
以產促城——加強城市與產業園的功能互補,以產業的經濟興旺促進城市功能的更新。針對智慧產業下的數字經濟、電子科技、智能設備等產業的特征及產業配套需求,重點打造產業核心項目載體,包括智慧產業及產業配套兩大類功能。
以城帶產——針對產業外延需求及就業人口需求特征,重點打造城市配套功能項目,包括生活居住、商業休閑和其他配套設施三大功能。
2、創新開發建設模式,實現地塊共享
產業園區采用綜合運作的開發模式,即產業園區開發模式、主體企業引導模式和產業地產商模式混合運用的開發模式。政府成立管委會,提供土地、稅收等政策;地產商投資開發建設工業廠房及工業配套服務;龍頭企業入駐,發揮產業號召力,多方合力推進產業園區開發和經營。實現產業園區內單一地塊“多企業化”、企業園區“去圍墻化”、公共服務設施“共享化”。
單一地塊“多企業化”:這里的地塊不是按照所有企業均應臨路的方式劃分,而是按照開發單元劃分地塊,在單元內部再深化交通組織和共享配套等內容,每個地塊(單元)可以入駐多家企業,多家企業共享該地塊(單元)內的配套資源。
企業園區“去圍墻化”:企業由封閉的“圍墻式”轉變為“開放式”,每家企業不必都有獨立的封閉園區。公共服務設施“共享化”:多個企業共享該區域的設施;通過智慧園區平臺建設,將各種園區資源和功能平臺整合起來,充分發揮并放大各種資源和平臺的價值,打造有生命力的產業園區。
3、踐行功能融合理念,促進土地混合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許多城市的建設受到《雅典憲章》功能主義的影響,刻意對城市功能進行分割。《馬丘比丘憲章》重新提出對土地進行混合有效的使用與密集的開發。我國幾輪城市總體規劃也沿用了功能分區理念,用地規劃圖上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相對集中,基本上打破了現狀各類用地交叉混合的狀況。經過近 30 年的規劃實踐,其弊端也非常明顯,對城市活力和城市交通影響較大,尤其是小城市本身人口聚集能力弱,中心并不突出,刻意進行的功能分區,更加降低了城市活力。因此,土地混合使用是園區規劃必須重點考慮的內容,通過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利用規劃引導作用鼓勵并指導土地混合開發,促進產業園空間由“功能分區”向“功能融合”轉變,從而實現土地與空間集約利用。
合理的、適度的土地混合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產業園區土地彈性開發問題,提供多樣的開發模式,有利于綜合安排產業、科技研發、商業服務和居住等用地,形成產業發展區、生活居住區、商業服務區等多組團布局,空間結構緊湊,功能高度混合的空間形態,減少鐘擺式交通引發的能耗和污染,更能有效地使用交通設施。十里片區規劃為五個功能區:①數字經濟、智能設備區;②軟件開發、物流貿易區;③老年休閑、體育健身區;④精準電子、虛擬技術區;⑤生活配套、創意文化區。各分區功能相對獨立,但又緊密聯系,布局完整,交通便捷,既利于工業企業的內部管理,又加強了彼此的相互協作,集聚效應顯著。
4、建筑功能復合利用,增加園區活力
建筑的功能復合利用在城市中心區比較普遍,我國由于受控制性詳細規劃用地性質單一性的控制,往往限制建筑的多種使用功能,即使在混合用地中也是兩種用地混合,反映到建筑功能上也是兩種復合。其實在日本、韓國等發達的國家,建筑功能復合利用已非常普遍。例如,五層建筑就可以按照一層商業、二層寵物醫院、三層素質培訓、四層酒吧和五層歌廳的方式布局,每種功能都有獨立的垂直交通,互不干擾。這樣的建筑形態,能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增加街區活力,并在市場經濟引導下,為業主提供較大的選址空間。在十里片區規劃中充分尊重周圍自然環境,生活性服務中心和生產性服務中心采用混合用地開發方式,并在實踐中為建筑功能的復合利用預留空間。在基地東南部開發建設生活服務中心,建設園區配套的居住、教育、醫療等公服設施。在園區引進商業娛樂、餐飲休閑、文化展示、創新工作室等活力業態,塑造公共創新交流中心,使其成為園區的有機組成部分。
5、完善配套設施,滿足產城融合需要
現狀區域靠近城市建成區,給水排水、電力電信、熱力燃氣等重大設施均由城市總體規劃落實,包括向南接入城市的自來水,向北接入城市污水處理廠;新建 110??kV變電站;利用城市的供熱和供暖系統保障區域內工業、企業和居民的負荷容量;等等。作為產城融合區的城市局部區域,以工業用地為主(占總用地面積的 56%),其生產性服務配套設施均被嵌套在大地塊工業園內。用地規劃圖上明確服務設施的用地,一般是大型區域性配套設施。為片區約 1 萬居民所配套的居住區配套設施,均應在小區內部按照國家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配置(見表 1)。

表 1 現狀用地統計表
6、合理劃分工業區地塊,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
傳統控制性規劃在劃分工業用地地塊時,按照工業項目劃分地塊,一般按照單個工業項目的大小,至少一條邊臨路的原則進行路網規劃和地塊劃分,避免土地沿路出讓后出現道路圍合中心區域無法出讓的窘境,浪費土地資源。本次規劃中的地塊劃分,參照區域南側凱瑞電子的地塊劃分經驗,采用園中園的方式,控規路網和控規地塊,不再按照項目進行劃分。無論是土地出讓方式,還是標準廠房模式,均在后期建設時,根據工業項目的工藝等要求和運輸需求,深化園中園的規劃設計,增強后期地塊開發的靈活性(見圖 3)。

圖3 諸城市十里片區控制性規劃總平面示意圖
五、結語
傳統的功能分區當然有利于城市管理,塑造城市形象,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但是將功能分區絕對化,也會造成職住分離,增加通勤交通耗時,降低城市活力,不利于城市可持續繁榮發展。土地混合利用程度低,開發功能單一,居住—服務—就業功能剝離,城市結構不完善,形成以居住和產業單一功能規模化聚集的空間形態,產業園區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要保證其前瞻性與可延展性。中國城市已經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城市化進程也逐漸放緩,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即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為中高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對產業園區來說,空間的無序擴張逐漸被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所替代,而產城融合復合化開發,能夠減少交通出行,優化用地布局,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表現。都市產業園作為城市周邊的節點,將在未來城市的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先進國家和地區的城市發展經驗來看,城市擴張不是簡單的舊城復制,存在擴張反饋、再更新、再反饋的曲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僅僅依靠政府和規劃師的努力是完全不夠的,規劃實施過程中市場主體的參與和科學的反饋才能保證都市產業園可持續發展。(作者:郭正欣、田華、韓坤、 鄭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