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城融合就是將城市的生產功能、生活居住功能、交通功能及生態功能等融為一體,實現生產生活協同發展的城市空間形態。其作為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協同演進的發展理念,是在滿足居民生產、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對產業與城市在空間、用地和功能上的布局進行統籌安排,從而形成共生共融、良性互動的發展局面。城市產業的集聚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需要按照統一的目標理念進行謀劃,并在分期實施過程中不斷優化。
一、都市產業園
我國的產業園區從 20 世紀 80 年代起,基本經歷了企業自建園、工業地產園及都市產業園三個階段。目前正處于都市產業園階段。
(1)都市產業園內涵
都市產業園可以理解成靠近城市建成區附近的工業生產區,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業企業的區域。 企業可在該區域內進行孵化、研發、生產等活動。都市產業園作為產業園的一種衍生形式,工業類型主要是對城市生活環境無污染的新興產業、高新產業及特色產業,作為都市產業的基本載體,與城市構建了互補共生、共存共榮的產業網絡。
(2)基本特征
都市產業園作為都市產業的載體,有著不同于其他產業園的特征,首先是可以共享城市配套資源,充分利用城市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設施配套;其次,產業集群化和空間集約化程度高,較容易形成規模效益,建設用地可以得到高效利用。
二、都市產業園的研究意義
目前,城市開發面臨著從粗放到精細的轉型,產業園區的選址、規劃、配套正逐漸成為城市未來跨越式發展的一部分,為新舊功能轉化和產業升級提供了載體,為城市經濟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然而,隨著產業園區化的不斷推進,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激勵政策下,產業園仍難以擺脫用地粗放、土地資源浪費、園區內產業類型同質化、產業鏈條短、配套不完善等問題,不僅影響了產業園區整體功能的提升,也間接影響了城市的健康發展。
基于此,近年來各地政府紛紛提出“產城融合”的理念,從產業方面來看,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綠色產業等逐步取代傳統產業,引導著產業園區內部功能提升;從城市建設方面來看,逐步從建設用地規模擴張向內涵式提升轉變,由增量規劃向存量規劃轉變。同時,由于國土空間規劃下對城市外圍耕地實行更加嚴格的保護政策,使城市的粗放擴張得到進一步遏制,未來城市可建設用地更加稀缺,不僅房地產開發要高效利用土地,工業用地中的產業在滿足工藝要求的前提下,也應集約利用,尤其是位于城市成熟社區附近的工業用地,因其基礎設施配套比較完善,土地價值更高,對工業產出效率有更高的期待,由此“都市產業園”應運而生。
都市產業園通過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實現產城融合,完成從功能分離到功能混合的轉變,產業園區的模式正逐步被廣大中小城市所認可。這種都市產業園因具有低污染和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型的特征,使其與傳統產業園區有顯著的區別,在園區功能上要求功能融合,為園區技術人才、產業工人提供優質的居住和日常生活服務設施,而絕對的功能分區理念無法解決這類產業園發展的需要。因此,就需要通過規劃手段,處理好產業與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空間布局關系。(作者:郭正欣、田華、韓坤、 鄭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