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區大豆種植歷史悠久,是重要的大豆生產基地之一。本文闡述了該地區的大豆生產現狀,以及有待進一步提升的環節。該地區土壤及氣候條件適宜,大豆品種多樣,產業發展協調;其生產基礎設施、品種應用和栽培技術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基于此,提出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各項設施;選育推廣高產、優質且抗性強的大豆品種;積極探索應用科學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治等高產栽培技術;加強培訓,推廣大豆全程機械化種植以及開拓上中下游產業,形成產業集群等產業發展策略。本文為皖北地區大豆生產及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一、皖北地區大豆生產現狀分析
1.1 土壤氣候條件
皖北地區地勢以平原為主,土壤類型為砂姜黑土和黃泛淤土,以砂姜黑土為主。該地區大部分屬于暖溫帶區和亞熱帶過渡區,氣候特點為雨熱同季。充分的光熱資源為大豆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汛期集中在6—8月,與大豆生長期重合,較容易發生澇害。隨著氣候變化,部分地區發生旱災的概率有所增加。據相關數據統計,淮北平原每2.5~3.0年可能發生一次伏旱或秋旱。該地區在大豆鼓粒期的氣候表現為濕潤、晝夜溫差小,有利于大豆蛋白質積累,適合種植出高蛋白大豆。
1.2 大豆種植面積及產量
近些年,皖北地區的大豆種植面積較大,產量較高。據2024年農情調度,全省夏播大豆播種面積為58.59萬hm2,比上年減少4.81萬hm2。皖北地區夏播大豆平均生育期100 d,前茬為小麥。該地區種植方式以小麥、大豆輪作為主;近年來,在相關栽培技術的指導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被大面積推廣應用。
1.3 品種應用現狀
近些年,種植戶逐漸意識到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的重要性,增產潛力大的品種得到快速推廣[11]。目前,在阜陽市太和縣、淮北市濉溪縣、亳州市渦陽縣以及宿州市埇橋區、靈璧縣和泗縣等地,均有大規模的大豆種植。除了推廣種植中黃系列和皖豆系列品種,地方科研院所也推出了部分大豆新品種。如宿豆系列、渦豆系列和阜豆系列等優質大豆品種,此外,以鄆豆1號為代表的山東選育品種和以安豆203、洛豆1號為代表的河南選育品種在該區域也有較大種植面積。通過大面積高產示范種植等項目,篩選出了一批高產優質大豆品種,提高了整個區域大豆的豐產性。
1.4 區域優勢
目前,安徽省夏大豆種植區域呈現集中化和規模化等特點,皖北地區大豆種植具有以下幾點優勢。一是大豆種植歷史悠久,種植技術較為扎實;二是擁有市級或縣級大豆育種科研單位,育成的品種較適應當地氣候;三是本地或鄰近區域有大豆加工企業,產出的大豆能在本地直接供給加工企業,有利于減少中間環節,降低運輸等成本。
二、大豆生產待進一步提升的環節
隨著種子市場化發展,大豆新品種和種植技術得到了普及和推廣;相關金融政策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戶種植大豆的積極性。隨著土地的集約化發展,以及該地區氣候土壤特點、市場等因素,大豆相關產業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大豆生產暫面臨基礎設施、品種應用和栽培技術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問題。
2.1 基礎設施
農田基礎設施完善程度直接影響了旱澇災害發生時的應對及時性[12],皖北地區的部分地塊缺乏排灌溝渠,部分排灌設施可能因長期缺乏管理維護而影響使用。該地區大豆生長期間可能發生旱災和澇災,排灌設施不穩定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豆產量的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待進一步落實和普及,以滿足大豆種植需要。
2.2 品種應用
自2020年以來,通過國家黃淮南片審定和安徽省審定的新品種逐年增加,但新審定品種的推廣應用較困難。原因可能是品種間性狀同質化較嚴重,在產量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種植戶更愿意繼續種植同一品種。部分種植戶選擇品種時偏向大籽粒品種,而籽粒過大會影響其破土出苗,造成缺苗等問題。此外,種植戶之間相互推薦品種,可能導致同一地區種植的大豆品種較為單一,進而導致病蟲害發生較重等問題,造成該地區大豆產量下降。
2.3 栽培技術
皖北地區位于黃淮海南部,屬于南北氣候過渡地帶,近年來部分地區自然災害頻發,對大豆生產影響較大。該地區夏秋季節易出現極端天氣,病蟲草害等問題隨之發生,因此,大豆種植過程中需應用更合理的栽培技術。
2.3.1 播種時間
皖北地區夏大豆需適時早播。劉萬明研究指出,小麥收獲后,大豆產量隨著播期提前而逐漸提高。該地區大豆播種期以6月中旬為宜。實際生產中,6月可能出現天氣較為干旱或梅雨季節來臨較早等現象,其土壤墑情不足或土壤過濕會影響大豆播種,進而導致大豆生育期縮短,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優質品種的生產潛力。
2.3.2 播種質量
適宜的種植密度是大豆高產的前提條件之一。隨著大豆新品種生產潛力提高,種植密度一般在22.5萬株/hm2以上。實際生產中,播種機械、播種技術以及土壤質量等問題可能導致種植密度不足。
2.3.3 施肥與除草
近些年,大豆品種潛力不斷提高,對種植地塊的肥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施肥量對大豆產量產生了明顯影響[10]。除草方面,大豆田間雜草種類繁多,單子葉與雙子葉雜草并存,人工除草成本較高,因此化學藥劑除草被廣泛應用,部分種植戶對于藥劑施用量及施藥時間的把握存在一定難度,可能造成田間大豆植株矮化甚至死亡。
2.4 機械化
實際生產中,由于秸稈打捆離田,機械碾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壤硬實,影響機械播種質量,造成種子深淺不一,尤其是地塊兩端缺苗較嚴重。播種機械和播種技術有待進一步優化,部分種植戶使用小麥播種機或大豆播種機,其精度不足,可能造成株行距以及播種深度不合理;此外,部分農機人員操作不當,其機械行走速度過快、秸稈翻壓深度不足等均會導致下種量不勻和不足,或土壤無法均勻覆蓋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缺苗斷壟。
2.5 產業發展
目前,皖北地區大豆精深加工產業仍處于發展階段,大型大豆深加工企業數量不足,大豆相關產品附加值不高,對地區大豆生產帶動作用不明顯,暫未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大豆產業鏈。(作者:高亮 趙振邦 馬夢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