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低空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隨著各地積極搶抓低空經濟發展機遇,低空飛行安全成為產業界面臨的重要課題。當前,各種低空飛行器的數量迅速增加,電磁環境日益復雜和嚴峻,如何借助數字化工具賦能民航無線電管理,促進低空經濟發展,成為相關機構面臨的新課題。
無線電技術與低空經濟緊密關聯
當下,低空經濟蓬勃發展,各類低空飛行器,尤其是無人機,在眾多領域被廣泛應用,其保有量呈快速增長之勢。從攝影創作到工農業生產,從物流配送到城市規劃乃至反恐偵察,無人機無處不在,展現出強大的應用潛力,推動著低空經濟持續升溫。
無線電技術在低空經濟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是低空飛行器運行的核心支撐。以無人機為例,其遙控系統通常工作在2.4GHz 或5.8GHz 頻段,借助數字調制技術發送精準的控制指令,實現無人機的起飛、飛行和降落等基本操作。在導航定位方面,無人機依靠全球定位系統(GPS)或其他衛星導航系統來確定自身位置,從而規劃精確的飛行路線,這對于無人機的安全高效飛行至關重要。
飛行過程中,無人機要實時傳輸飛行數據,如速度、高度、電池狀態等信息,以及將拍攝的視頻和圖像數據回傳至控制站,這依賴于數據鏈系統。部分高級無人機配備的雷達或其他感測設備,用于檢測和避開障礙物,這些系統也需特定的無線電頻率來實現其功能。此外,無人機還能作為通信中繼,在災難響應時或在偏遠地區提供臨時無線通信覆蓋。
隨著低空經濟崛起,大量低空飛行器、地面控制站以及通信設備等都依賴無線電頻率進行數據傳輸和通信,眾多飛行器在運行時發射和接收無線電信號,致使低空電磁環境愈發復雜。這不僅可能干擾其他飛行器的正常運行,還會對其他無線電設備產生不良影響,因此,保障良好的無線電秩序,營造穩定的電磁環境,對于低空經濟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首先,良好的電磁環境是通信系統可靠運行的基石。低空飛行器高度依賴無線通信系統進行操作控制與數據傳輸,穩定的電磁環境能夠有效減少無線電干擾,保障通信穩定與可靠,進而提升低空經濟的運行效率。其次,良好的電磁環境有助于維護導航定位的精準度。GPS 等衛星導航工具對于低空飛行器的定位導航起著關鍵作用,一旦受到無線電干擾,導航數據可能出現偏差,極大增加事故發生的風險。最后,低空經濟的發展與公眾安全和隱私保護緊密相連,良好的電磁環境能夠降低錯誤操作與數據泄露的風險,守護社會公共安全和個人隱私。
2024 年3 月, 低空經濟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報告》, 彰顯了國家對其發展的高度重視,眾多省市和企業紛紛投身低空經濟建設浪潮。在此背景下,頻譜資源的合理管理與保護迫在眉睫。有效的電磁環境保護措施,不僅能推動低空經濟可持續發展,避免資源的無序競爭與枯竭,還能為其長期穩定發展筑牢根基。
民航電磁環境保護的困境
低空經濟的迅猛發展,在為各行業帶來諸多便利與機遇的同時,也給民航電磁環境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頻譜資源的緊張與沖突日益凸顯。在有限的電磁頻譜范圍內,民航通信、導航、監視等關鍵系統早已分配了特定頻段,以保障飛行安全與正常運行。然而,低空經濟的發展使得大量低空飛行器及其配套的通信、數據傳輸設備蜂擁而至,這些設備在運行過程中所占用的頻譜與民航頻段存在部分重疊或相鄰的情況。例如,部分無人機使用的頻段與民航二次雷達頻段相近,當無人機數量眾多且分布密集時,其發射的無線電信號容易對民航雷達信號產生干擾,導致雷達屏幕上出現虛假目標或目標丟失,嚴重影響民航管制員對空中交通態勢的判斷,增加了空中相撞等安全事故的潛在風險。
低空飛行器無序運行成為監管難題。目前,低空經濟尚處于發展階段,相關監管體系仍有待完善,部分低空飛行器存在未按規定進行飛行申報、擅自闖入民航限制空域等情況。這些未經許可的低空飛行活動不僅自身安全難以保障,還因其飛行軌跡具有不可預測性,使得民航飛機在起降或巡航過程中面臨突發電磁干擾威脅。尤其是在機場周邊等繁忙空域,一些小型無人機的“黑飛”行為可能瞬間破壞原本穩定的電磁環境,干擾民航客機與地面塔臺之間的通信聯絡,使飛行員接收不到準確的指揮指令,進而對飛行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電磁環境監測與管理難度大幅提升。低空經濟活動的分散性和低空飛行器的機動性,使得電磁環境的監測范圍需要進一步擴大且精度更高。傳統的電磁監測設備和手段往往難以實現對低空全域的實時、精準監測,存在監測盲區和滯后性問題。同時,對于眾多低空飛行器所產生的電磁干擾源的定位與識別也變得更為復雜,需要投入更多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專業人員進行分析排查。而且,涉及低空經濟的眾多參與主體,包括無人機制造商、運營商、飛行愛好者等,其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存在職責交叉與協調不暢的情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電磁環境有效管理和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技術更新換代帶來的兼容性問題不容忽視。隨著低空經濟領域技術的快速發展,新的通信技術、電子設備不斷涌現,然而這些新技術、新設備在設計研發過程中,可能未充分考慮與民航電磁設備的兼容性。例如,一些新型無人機采用的高功率通信模塊,雖然提升了自身的數據傳輸能力,但可能對民航電磁環境造成更強的干擾,而這種由于技術不兼容導致的電磁干擾問題,在當前低空經濟快速發展趨勢下愈發頻繁地出現,給民航電磁環境保護工作帶來極大困擾。
未來發展舉措
在低空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民航電磁環境保護面臨諸多棘手問題,亟需各方合作,優化電磁頻譜管理、制訂電磁環境標準、促進多部門協同合作等措施并舉,以確保民航飛行安全與低空經濟協同發展。
優化電磁頻譜管理。無線電管理機構需整合低空與民航的頻譜使用信息,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全面梳理各類設備的頻譜需求和潛在沖突點。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頻譜分配規劃,為民航和低空經濟分別劃分清晰、互不干擾的頻段范圍,確保頻譜資源的有序利用。例如,對于無人機常用頻段,應與民航頻段保持足夠的安全間隔,并預留一定的保護帶寬。同時,建立智能監測系統,在低空區域廣泛布置高靈敏度的傳感器,這些傳感器能夠實時采集電磁信號,并通過高速網絡將數據傳輸至中央處理平臺。平臺運用先進的信號處理算法和人工智能技術,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快速分析和比對,一旦發現異常信號,立即啟動干擾源定位程序,通過多傳感器數據融合和三角定位等方法,精確鎖定干擾源位置,及時采取措施消除干擾,保障電磁環境穩定。
制訂電磁環境標準。依據不同類型低空飛行器和設備的技術特性、功率大小、應用場景等因素,分類制訂詳細且嚴格的電磁輻射限值和抗干擾標準。比如,針對物流配送無人機和農業植保無人機,因其作業環境和任務需求不同,應分別設定相應的標準。在標準執行過程中,加強監管力度,構建全流程的認證審查體系。在研發設計階段,要求企業遵循標準進行產品設計,并提交電磁兼容性設計報告;在生產環節進行嚴格抽檢,確保產品符合標準要求;在投入使用前,組織專業機構進行實地測試,只有通過測試的設備和飛行器才允許進入市場,從源頭把控電磁環境質量。促進多部門協同合作。明確各部門在低空經濟電磁環境保護中的職責,建立高效的協調機制。如民航部門、無線電管理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等應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享信息,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加強對低空飛行器操作人員的培訓和管理,提高其安全意識和操作規范程度,減少因人為因素導致的電磁干擾問題,全方位推動低空經濟與民航行業在安全穩定的電磁環境下協同發展。
優化電磁頻譜管理、制訂電磁環境標準、促進多部門協同合作等多種方案的實施,能夠有效解決頻譜資源緊張、飛行器無序運行、監測管理困難及技術兼容性等難題,從而實現從技術、管理、規范到意識等多維度構建防護體系,營造良好電磁環境,推動低空經濟與民航協調可持續發展,確保行業繁榮穩定。(作者:胡博愷、洪小川、周馮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