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沒有單一城市中心,不會攤大餅一樣無序擴展。而是構建尺度適宜、職住均衡的城市組團”。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樣板和標志。
10個篇章、2萬多字,《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一出爐即引起萬眾矚目。這張規劃“未來之城”的宏偉藍圖,描繪著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前景,凸顯著“雄安模式”的精髓。
《雄安規劃綱要》提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逐步形成城鄉統籌、功能完善的組團式城鄉空間結構,布局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間。
雄安將呈現“一主、五輔、多節點”的空間格局——
起步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呈組團式結構,形成“北城、中苑、南淀”格局。“北城”集中布局5個城市組團;“中苑”恢復歷史上的大溵古淀,塑造生態苑囿;“南淀”為臨淀區域,嚴控開發建設,塑造白洋淀濱水岸線。在起步區內選擇適當區域規劃建設啟動區,面積約20至30平方公里,重點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鮮明的“中國面孔”
雄安新區將是“中國面孔”,規劃建設將集中展現中國建筑藝術的精髓。
《雄安規劃綱要》提出,堅持中西合璧、以中為主、古今交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留中華文化基因。塑造中華風范、淀泊風光、創新風尚的城市風貌。
高層建筑將受到嚴格限制。《雄安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嚴格控制建筑高度,不能到處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墻。根據城市功能布局和產業特點,在新區特定范圍規劃建設高層建筑,集中承載中央商務、金融、企業總部等功能。
建成后的城市,外圍林帶環繞、內部林木蔥郁,周邊淀區碧波萬頃,形成“一方城、兩軸線、五組團、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萬頃波”的空間意象。
高質量發展的引擎
目前,已有100多家高端高新企業落戶雄安,創新資源向新區加速聚集。
《雄安規劃綱要》提出,通過承接符合新區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高起點布局高端高新產業,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雄安規劃綱要》還提出了38個主要指標。“像基礎設施智慧化水平超過90%,高速寬帶標準千兆入戶、萬兆入企等這些指標在世界上都是領先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副組長鄔賀銓說。
改革創新是雄安的靈魂,是新區成長的第一動力。根據《雄安規劃綱要》,新區將打造便民高效政務服務環境和創新開放的政策環境,在土地、財稅、金融、人才、對外開放等方面,制定實施一攬子政策措施,確保疏解對象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好。
根據《雄安規劃綱要》,新區將搭建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國際一流科技教育基礎設施,構建國際一流創新服務體系,以新機制、新模式努力建設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學。
生態典范城市
未來雄安,將鑲嵌在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之中,藍綠空間占比穩定在70%。
大型郊野生態公園、大型綜合公園和社區公園,讓居民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街道100%林蔭化。新區規劃森林覆蓋率達40%。起步區規劃綠化覆蓋率達到50%。
“放眼全球,目前沒有一個大城市能達到雄安新區70%的藍綠空間占比。新區將展現出迷人的生態魅力。”鄔賀銓說,新區將再現“林淀環繞的華北水鄉,城綠交融的中國畫卷”。
“白洋淀要推動區域環境協同治理,構筑防洪堤壩,保持其原有歷史風貌和‘華北之腎’的功能。”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何立峰說。
以人民為中心
步行5分鐘送孩子到幼兒園、10分鐘送到小學、15分鐘到中學。未來在新區,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在15分鐘步行范圍內都能解決,便利店、衛生服務站、小型健身場所、幼兒園等步行5分鐘就能到達。
《雄安規劃綱要》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增強新區承載力、集聚力和吸引力,打造宜居宜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新城。
新區規劃了“城市—組團—社區”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構建社區、鄰里、街坊三級生活圈。在建設之初,公共服務設施就是高質量、高水平的,將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醫療和文化等資源。
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和多元化住房供應體系。完善多層次住房供給政策和市場調控體制,嚴控房地產開發,建立嚴禁投機的長效機制。
交通“快慢結合”
雄安交通可謂“快慢結合”。快則乘坐高鐵半小時抵達北京和天津,20分鐘直達北京新機場;城內“慢行”也便捷,“公交+自行車+步行”將是城內主流出行模式。
《雄安規劃綱要》提出,加快建立連接雄安新區與京津及周邊其他城市、北京新機場之間的軌道交通網絡,打造便捷、安全、綠色、智能交通體系。
依托“四縱三橫”高速公路網,開車1小時可到北京、天津,90分鐘到石家莊。
雄安推廣“站城一體”開發模式,交通樞紐與城市功能一體化開發,在公共交通廊道、軌道站點周邊集中布局公共服務設施,起步區綠色交通出行比例將達90%。
起步區路網密度可達到每平方公里10至15公里,構建快速公交專用通道,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80%。初期對地鐵作規劃空間預留。
數字孿生的城市
“雄安新區是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的城市,兩座城市將開展互動,打造數字孿生城市和智能城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說。
《雄安規劃綱要》提出,建立健全大數據資產管理體系,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全球領先的數字城市。
雄安新區將成為一座“聰明城市”,城市管理具有智能化特征。楊保軍說,利用“數字孿生城市”系統,將來一些決策付諸實施前,可先在虛擬城市模擬運行,根據模擬結果付諸實施或者修正,發揮輔助決策作用。
按照規劃綱要,新區感知設施系統與城市基礎設施同步建設,構建城市物聯網統一開放平臺。利用云計算等技術,管理者可利用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樞,對城市全局實時分析,實現公共資源管理智能化。
綠色低碳
“利用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生態濕地等設施,新區可實現中小降雨100%自然積存、凈化。降雨收集起來經過處理用于城市綠化,既能防止城市內澇、雨水二次污染,也能助力節約用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與工程分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高均海說。
《雄安規劃綱要》提出,按照綠色、智能、創新要求,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使用先進環保節能材料和技術工藝標準進行城市建設,營造優質綠色市政環境。
新區將建設海綿城市和多級網絡銜接的市政綜合管廊系統,解決“馬路拉鏈”問題。確定用水總量和效率紅線,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推動綠色建筑設計、施工和運行,積極穩妥推廣裝配式、可循環利用的建筑方式。
留住鄉愁
“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新區規劃建設中,堅持古樹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保持原址不動。建成的新城市要有老場所,讓老百姓記得住鄉愁。”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長、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剛說。
一個新的城市要立得住,關鍵要傳承好文脈,注重對歷史文物和歷史風貌的保護。《雄安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保護歷史文化,形成體現歷史傳承、文明包容、時代創新的新區風貌。
雄安新區將保護和合理利用文物古跡、歷史古城、傳統村鎮,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老百姓記得住鄉愁。
建設“安全雄安”
“安全是萬事之基,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基礎。安全問題一失萬無。”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李原園表示。
《雄安規劃綱要》提出,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形成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安全雄安。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高孟潭等專家表示,雄安新區規劃充分考慮了方方面面的安全因素,災害和安全問題的監測預警、決策指揮、應急救災等系統標準高,將成為我國安全城市的典范。
《雄安規劃綱要》在構建城市安全和應急防災體系、水安全、抗震能力、能源供應安全等方面作出周密部署。起步區防洪標準為200年一遇,內澇防治標準為50年一遇。
新區將構建完整的城市安全和應急防災體系,全面提升監測預警、預防救援、應急處置、危機管理等綜合防范能力,確保千年大計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