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邊,縣治總面積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44萬。當地的文物資源、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古城內的建筑文物與傳統民居,見證了小城的變遷,是鳳凰永續發展的“靈魂”。
古鎮內有建筑類文物保護單位3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此外,登記在冊、有保護價值、對鳳凰古城風貌有直接影響的古民居有7500棟、城區老街巷有80余條,還有100余個民族村落與特色村落。
建筑保護工作卓有成效
當地在建筑類文物保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備各種法規。1999年鳳凰縣下發過兩個專門文件:《鳳凰縣關于加強古城保護的若干規定》、《鳳凰縣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將文物保護納入領導崗位責任制中;2002年6月,國務院公布鳳凰為歷史文化名城后,當地政府馬上制定并頒布了《鳳凰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管理的若干規定》。2012年,面對文物保護、古城保護的新形勢,當地政府再次下發并公布《鳳凰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意見》《鳳凰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強鳳凰古城風貌整治管理的通告》。近10年,地方政府投入古城整治、民居與文物保護的資金已超過2.5億元。
當地有關部門對出讓經營權文物點的管理比較到位。鳳凰縣文物局還與承包經營的公司簽訂了《關于進一步明確文物管理人員管理辦法與聘用的協議》,加強日常保護管理。每個文物景點管理制度健全,除濕、防蟲、檢漏、掃青以及其他保養性維護做得也很規范。2012年,鳳凰縣投入資金近千萬元,改造了古城給排水管網和電網,建好了古城消防視頻監控系統,裝備了舉高消防車、微型消防車、水罐泡沫聯用消防車等消防裝備,并經常性地開展古城消防隱患大排查活動。鳳凰縣采取“分片包干、每日巡查、集中執法、捆綁作業、責任到人”的工作模式,將城區和城邊村劃分為14個片區開展“查非糾違”工作,遏制亂占亂建之風。
保護意識深入人心。“守住土地就是守住鳳凰的財富,守住規劃就是守住鳳凰的品位,守住古城就是守住鳳凰的未來”。在鳳凰,無論是政府還是承包經營者、一般群眾,都有很強的文物與古城的保護意識。根據鳳凰縣人民政府與承包公司簽訂的合同,承包方承包經營的頭兩年須投入一定的費用,對8個景區(點)進行修繕,其中6個是文物保護單位。政府整治亂搭亂建,以前阻力很大,現在盡管仍有阻力,但古城核心區老百姓改造住房,均能按報批程序進行。
“大保護、大利用”的發展之道
除了這些舉措之外,筆者認為破解鳳凰古城保護發展難題的辦法是“大保護、大利用”。所謂“大保護、大利用”,就是“以大規劃來謀劃大發展戰略、以大融合來形成大保護合力、以大利用來實現大惠民目標、以大投入來推動大繁榮局面”。
變保護古城為全方位保護傳承發展古城文化。傳統建筑是鳳凰古城吸引人的文化細胞。鳳凰古城的保護,不僅要保護一個個單體建筑,而且要保護整個城市的風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讓傳統的東西在發展中仍保留特色,是鳳凰古城保護工作中需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古城文化的保護要在發展中找到新平衡,不僅要注意古城區及風貌協調區,在新城區的規劃建設中,也應追求“鳳凰風格”,新城的現代化,要設計出屬于鳳凰的“建筑符號”,避免鳳凰陷進“千城一面”的怪圈。
變“三權分立”為“兩統四結合”。鳳凰的保護利用最大的創新主要是“三權分立”制。其內容是“所有權”歸政府、管理權歸職能部門、經營權歸企業,即“政府主導、職能部門管理、市場運作、公司經營、群眾參與”。這一方式誕生于鳳凰旅游經濟規模很小之時,根據目前實際,應該調整。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曾指出,文物工作必須堅持圍繞和服從大局,保護與利用相統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以人為本、共建共享、公益屬性、群眾參與、突出特色、鼓勵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要與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與城鄉建設相結合,與生態建設相結合,與改善民生相結合。其講話概括起來就是“兩統四結合”,鳳凰所謂的“三權分立”應朝這個方向調整。
變“鳳凰旅游”為“鳳凰制造”。目前,“鳳凰制造”已有自己的影響力,但這遠遠不夠。筆者認為,除了旅游要有“鳳凰制造”,區域發展中也要有“鳳凰制造”、商業領域也要有“鳳凰制造”等。所謂的“鳳凰制造”,就是指通過鳳凰的品牌效應,推動鳳凰各行各業的發展,各行各業發展的成果,還應走出鳳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