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棋中心的天元,往往牽動著全局的輸贏。武漢,這座中國版圖上的“天元之城”,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交通樞紐地位,它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綜合交通樞紐,也是承東啟西、接南轉北的國家地理中心。
然而,對一座城市交通方面的考量,除了具備國家級交通樞紐功能、強大的國際國內輻射能力和區域經濟拉動作用外,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城市循環體系。
近年來,借創建全國公交都市、綜合運輸服務示范城市等契機,武漢公共交通實現了飛躍發展,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輪渡、出租車為補充,公共自行車等慢行交通工具為銜接”的一體化公共交通體系逐步成形。
“武漢即將邁入大公共交通時代,年內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達8種,基本囊括了國內所有公共交通方式。”市交委負責人告訴筆者,武漢目前已有常規公交、無軌電車、地鐵、城鐵、輪渡、公共自行車等,年底還將開通有軌電車、BRT快速公交。
據介紹,武漢三鎮被江河分割,市民出行距離較長,有的長達30公里,需要軌道快線來支撐。
過去,武漢基本用常規公交解決交通問題。進入2000年以后,開展軌道交通建設,常規公交仍是主體。
大武漢需要大公交,大公交需要大網絡。目前武漢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輪渡為補充、公共自行車等慢行交通相銜接的立體化大公交網絡格局正在形成。
近年來,軌道交通發展迅猛。“十三五”期間,在完善主城的同時,武漢軌道交通網絡要進一步加密。一條輕軌只能稱作是線,每天只有四五萬客流;1、2號地鐵線形成十字軸,日均客流隨即上升到50多萬人次;到3、4號地鐵線開通,四條線路串聯起武漢三鎮,相扣成環,日均客流達200多萬人次。
“公共交通方便、準點、安全快捷,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的市民自然越來越多。”市交委負責人表示,隨著公共交通設施的完善,目前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已超過五成,公共交通換乘比例也在提升,如地鐵換乘微循環公交、地鐵換乘公共自行車。BRT和有軌電車開通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將更高。
今后武漢軌道交通將分層發展。將近1100公里的軌道線網,使高鐵網、城鐵網成團,串聯五大火車站和機場。可分為三種類型:全長20-30公里的市域快線,時速在100-120公里之間;主城地鐵線,站點較為密集,主要解決通勤交通,時速最高為80公里左右;還有一種是新城放射線,主要為有軌電車和BRT,負責中運量線路。預計今年年底,有軌電車、BRT投入使用。
未來,武漢公共交通將形成由主城沿軸向外放射到新城的發展模式,逐步建立“快、干、支、微”四級交通網絡,“快”即是軌道交通、BRT、有軌電車;“干”是主干道上接駁地鐵的公交線路;“支”為公交支線,次一級道路上的公交線路;“微”則是微循環,解決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
市交委負責人表示,今后交通部門將加快打造民生交通升級版。預計到2020年,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可達400公里,主城區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超過60%,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屆時江城市民出行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