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簡稱“黔” , 地處中國西南一隅, 與四川、 重慶、 云南、 廣西、 湖南等省區市交界, 境內山巒疊嶂、 溝谷縱橫, 不利于現代工業與立體農業的發展, 加之過去交通不便, 區位劣勢明顯, 所處地域既不沿江, 也不靠海, 更不靠邊( 邊疆) , 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高原山地省份, 經濟與社會發展都較為落后。隨著時代的發展,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 貴州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 正視歷史與現實, 面對有著“窮山惡水” 之稱的自然環境, 貴州省委省政府不斷調整經濟建設的方向和步伐,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投入, 國家也給予大力的政策傾斜與經濟幫扶, 使貴州的面貌煥然一新, 尤其在道路交通建設方面, 形成了航空、 鐵路、 道路、 水運立體式的交通網, 近年來高鐵發展、“鄉鄉通工程” 等的實施, 縮短了省內區域間以及貴州與全國的距離, 使這一困擾貴州經濟發展的交通問題, 得到極大的改善。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約1460 萬, 占全省總人口的 38%, 擁有民族成分 54 個, 世居少數民族17 個, 包括有苗、 布依、 水、 仡佬、 土家、 侗、 彝等民族。其中以苗族人口為最多, 達490 多萬, 占全國苗族總人口的49%以上; 布依族人口 247 萬多, 約占全國布依族總人口的97%; 水族人口34 萬多, 約占全國水族總人口的93%; 仡佬族人口 55 萬多, 約占全國仡佬族總人口的96%; 侗族人口 140 多萬, 約占全國侗族人口的 55%。以上幾個民族在全國所占的比重較大, 同時貴州少數民族個數在全國僅次于云南省。
由于地處偏僻, 古代被稱為“蠻荒之地” , 諸葛亮《出師表》 所稱的 “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 , 可見當時在貴州境內荒無人煙的情況。至清朝乾隆元年前, 現在的黔東南部分地區還未入“官籍” , 視為生界, 也就是還未統一到中國的版圖中來, 有 “蠻不入境, 漢不入峒” 之禁令, 僅僅作為流放之地。但也正是這樣的原因, 長期以來在貴州的各民族都保留了自身獨特的文化, 而民族醫藥正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絢爛的奇葩。
民族醫藥是指一個民族在其生存、 繁衍的環境中, 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所產生和形成的醫藥理論知識、 醫療技能技術及物質世代積累的總和。在我國, 民族醫藥與中醫藥一道, 并稱為“祖國傳統醫藥”。民族醫藥具有文化、 實用、 經濟價值等特點, 已成為最具魅力的民族文化之一。貴州以苗醫藥為代表的民族醫藥, 由于立方簡明, 病癥針對性強,多一方一藥, 一藥一方,且喜用鮮藥, 藥效有保證, 以“簡、 便、 效、 廉、 奇” 著稱。民族醫藥中許多特殊的發現、特殊的經驗、 特殊的視覺、 特殊的思維和方法, 非常值得借鑒和深入研究, 也因此成為人們追求健康、 養生、 預防保健等方面的熱點。
一、貴州省民族醫藥發展狀況
在貴州, 少數民族大多存在有語言但無本民族文字的先天不足, 民族醫藥的傳承依靠口口相授, 在傳承過程中又有 “傳男不傳女, 傳內不傳外” 的保守思想, 其發展的艱難更是可想而知。
貴州省在推動和發展民族醫藥事業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早在上世紀五、 六十年代, 國家大力推行中草藥資源戰備調查, 原貴州省中醫研究所就在其中開展了大量民族醫藥調研, 收集、 整理了不少各民族醫藥經驗方、 藥物, 出版了 《貴州民間藥物》( 第一、 二集, 1959 年) 、《貴州草藥》( 1972 年 ) 、《貴州中草藥名錄》 ( 1984 年) 等專著, 原貴州省中藥研究所通過調查研究, 出版了《貴州中藥資源》 ( 1984年) 。從1984 年起, 以國家政策為導向, 在貴州省委、 省政府領導和關懷下, 由貴陽中醫學院( 原貴州省中醫研究所、原貴州省中藥研究所于 2001 年合并至貴陽中醫學院) 、 黔東南州民族醫藥研究所等為主的研究單位對貴州省多個少數民族醫藥開展了調查研究, 貴陽中醫學院先后完成了苗族( 1984 ~ 1992, 2004 ~ 2006) , 水族( 1991 ~ 1997) , 布依族( 1991 ~ 1994, 1997 ~ 2000) , 仡佬族( 1998 ~ 2001) , 土家族( 2001 ~ 2005) , 毛南族( 2002 ~ 2005) 等民族的醫藥調查,出版了相關民族的醫藥專著, 發表了大量論文, 并獲得了各級各類的成果獎勵; 以黔東南州民族醫藥研究所為主的研究單位完成了侗族( 1988 ~ 2011) 醫藥調研, 出版了專著,并獲得各級各類的成果獎勵。
貴州民族醫藥的發展中以苗醫藥為代表。通過30 多年的調查研究, 苗族醫藥無論是在基礎理論, 還是在相關的診療方法、 技術, 以及藥物使用上, 與省內其他少數民族相比,都顯得更為全面和完善, 這同苗族在貴州的分布廣泛、 人口眾多也是息息相關的。苗族醫藥歷史悠久, 漢文記載的苗族古歌中就有 “藥王藥王, 身明晶亮, 穿山越谷, 行走如常, 披星戴月, 身在四方”。西漢劉向的《說苑辨物》 中稱: 吾聞古之醫者曰苗父, 苗父之為醫者也, 行醫于鄉里 。《神農本草經》記載的藥物“有 100 多種與苗藥同名同義” ( 《湘西苗藥匯編》 ) 。明代李時珍 《本草綱目》 第一冊有15 種、 第二冊有27種苗族藥物記載, 其中的菖蒲條引宋代蘇頌的話: 黔蜀蠻人常將隨行, 以治卒患心痛。其生蠻谷中尤佳。入家移植者也堪用, 但干后辛香不及蠻人持來者, 此皆醫方所用菖蒲也。清代吳其睿 《植物名實圖考》 也記載了不少苗藥, 如“白及根, 苗婦取以浣衣, ……白及為補肺要藥”。
通過調研, 苗族醫藥有著深厚的理論與實踐。苗醫認為氣、 血、 水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生病, 外為水毒、 氣毒、 火毒所犯, 內有情感、 信念所動, 亦因勞累損傷所致。辨證分類上有兩綱( 冷病、 熱病) , 五經( 冷、 熱、 半邊、 快、 慢) ;病分三十六癥、 七十二疾, 合稱一百單八癥。
苗醫診療也有著自身的特色。如望診, 中醫只看頭發,苗醫還認為眉毛不亂而光澤正常, 病不重; 眉毛散亂, 皺眉時眉不舉, 汗毛直立則說明病重。指紋診: 中、 苗醫都用在小兒疾病上, 苗醫看大拇指顏色, 黑為失水, 紅為受驚, 綠色為損傷。指甲診: 多用婦科, 按住婦女的中、 小指甲, 放開后淡紅色者為口干舌燥, 黃色者為月經紊亂。苗醫診斷以望、脈二診為主, 望可知其表, 脈可知其里, 表里結合。
苗醫治法以 “冷病熱治 ”、“熱病冷治” 為兩大治法。采用內治法和外治法, 其中外治法特別豐富, 包括有有放血療法、 刮治法、 爆燈火療法、 氣角療法、 滾蛋療法、 發泡療法、 佩戴藥療法、 熏蒸療法、 抹酒火療法、 燒藥火療法、 針挑療法、 外洗法、 外敷法、 拍擊療法、 體育療法、 熱燙療法、 精神療法, 等等。
對貴州省各主要少數民族的醫藥調研, 充實了祖國傳統醫藥寶庫, 填補了數千年民族醫藥文化文字記載的空白,推進了民族團結與和諧, 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通過調查、 挖掘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 經過整理、 研究, 形成理、 法、 方、 藥一整套完整的民族醫學, 對傳承和發揚民族醫藥起到積極的作用, 也為民族醫藥今后的提升和創新奠定了工作基礎。
二、 民族醫藥發展需要依靠國家政策
民族醫藥起步晚, 起點低, 需要依靠國家及地方政策的大力幫扶。上世紀六、 七十年代, 民族醫藥還是包含在民間醫藥、 民間草藥中, 民族醫藥的真正出現, 是在改革開放以后。1982 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規定 : “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 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198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部、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關于加強全國民族醫藥工作的幾點意見》 的通知中指出: “民族醫藥是祖國醫藥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民族醫藥事業, 不但是各族人民健康的需要, 而且對增進民族團結、 促進民族地區經濟、 文化事業的發展,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醫療衛生事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1997 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中指出 : “各民族醫藥是中華民族傳統醫藥的組成部分, 要努力發掘、 整理、 總結、 提高, 充分發揮其保護各民族人民健康的作用”。2002 年, 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 指出 : “要認真發掘、 整理和推廣民族醫藥技術”。
2012 針對貴州省社會經濟發展的國發 2 號文件專門指出, 貴州應加強民族醫藥等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院校和學科專業建設, 發展中藥產業現代化。為此, 包括貴州大學農學院的中草藥栽培與 鑒定專業、 貴陽醫學院神奇民族醫藥學院藥學專業、 貴陽中醫學院藥學院的中藥學苗藥方向、貴州民族大學的中藥制藥技術專業等以及省內各地州的職業院校開辦的相關專業, 圍繞貴州省民族醫藥產業, 構建以民族醫藥為核心的學科和師資, 培養各層次民族醫藥人才。在這方面貴陽中醫學院尤顯突出, 2006 年, 申報獲批了中藥學苗藥方向, 并于當年招生, 該校還組織專家編撰出版了《苗語 》、《苗醫基礎》、《苗醫藥發展史》、《苗族文化》、《苗藥資源學》、《苗藥學》 六本一套的本科教材, 中藥學碩士點還招收苗藥研究的碩士研究生, 與其他高校、 研究院聯合招收苗藥研究的博士研究生, 創立了貴州民族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 也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成效, 現在貴州不少的制藥企業都有該校培養的學生擔任要職, 為貴州民族醫藥產業發展貢獻著力量。
三、產業發展得益于豐富的藥物資源
貴州不僅有著各具特色的豐富的民族醫藥文化資源,而且還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 具有山川秀麗, 地形多樣復雜, 雨量充沛, 氣候溫暖濕潤, 冬無嚴寒, 夏無酷暑, 春秋天氣多變等特點, 適宜于喜濕喜涼植物種類的產生和繁 衍,中草藥資源十分豐富。通過調查, 貴州省現有中草藥資源4802 種, 其中藥用植物4419 種, 藥用動物301 種, 藥用礦物82 種。藥用資源種類全國排名第二位, 享有“云貴川廣“道地藥材主產區之一的盛譽。
藥材質量是產業發展的關鍵, 作為國家科技部批準的首個中藥材 GAP 規范化種植省份, 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中藥材種植, 將農業結構調整中還林、 還草、 還藥作為重要舉措來抓, 截至目前, 全省藥材種植突破 400 萬畝, 全國排名第 3 位, 上萬畝基地 33 個, 產值達 162 億元, 產量達103 萬噸。
依靠民族醫藥文化資源與藥物資源這兩大優勢, 民族醫藥產業已成為貴州的支柱產業, 是“十一五” 期間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 “十二五” 期間的十大支柱產業之一、 五張名片之一。形成從業人員數百萬, 從資源開發利用, 藥材種植( 養殖) 、 加工, 到藥品、 保健品生產與銷售完整的產業鏈。2014 年, 總產值達到180 億元。雖然產業的體量還不夠大, 但增速驚人, 從上世紀 90 年代初的零起步, 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 成為發展勢頭迅猛的朝陽產業。
貴州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 以民族醫藥為核心, 結合產業發展趨勢, 正著力打造“大健康” 新醫藥產業。隨著互聯網發展, 大數據產業興起,
大健康醫藥產業將呈現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使醫療服務與大數據產業結合, 醫藥流通與
信息產業結合, 藥食同源、 健康養生與休閑旅游、 生態種植業相結合等等。把大健康醫藥產業建設成為貴州省新的支柱產業, 實現從醫藥資源大省向醫藥產業大省的轉變。
四、產業發展建議
大健康產業是貴州省“生態與發展” 并舉的重要舉措。但要達成這一目標, 還將有很長的路要走。為此, 結合我省民族醫藥的發展狀況, 給出如下的意見和建議。
4.1必須進一步加強民族醫藥基礎研究工作。大健康醫藥產業, 就我省的實際情況而言, 需要依靠民族醫藥為先導, 否則, 作為內陸不發達省份, 我們不僅在人力、 財力、 物力方面, 而且包括生物科技現代應用技術及設備等方面, 都技不如人, 何來拚的資本。而數千年歷史的民族醫藥, 正是人無我有, 原始創新的動力, 也是備受世人矚目的關鍵。苗族醫藥是我省民族醫藥的代表, 但也兼收并蓄了其他民族醫藥的優秀成果, 在 2002 年獲批部頒標準的 154 個苗藥中, 也有布依、 水、 仡佬、 彝等民族的經驗方集成[6]。現在民族醫藥產業所取得的成就, 也得益于我省民族醫藥基礎研究工作抓得早, 一批民族醫藥專著等成果的問世, 為產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大健康產業應著眼于我省特色的民族醫藥, 將古老的民族醫藥與人類現代生活追求健康、 休閑、 保健等理念的養生文化相結合, 輔以現代生物科技, 創立獨特的民族醫藥養生文化, 使產業有名更有實, 深深植根于貴州民族醫藥文化的沃野中。
4.2 加強民族醫藥標準化研究勢在必行。民族醫藥作為經驗醫學, 來源于實踐, “醫” 與“藥” 是共生關系。我們過去的研究中, 重視藥物研究與研發, 當然也催生了民族藥產業。但產業發展至今, 民族醫藥理論滯后嚴重阻礙了產業發展。同時, 各民族由于居住分散, 語言種類多樣, 對其醫藥理論的收集、 整理形成了一定的難度。以苗族為例, 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為三大方言, 有湘西方言( 東部方言) : 通行湘西、 貴州松桃、 湖北恩施、 重慶秀山等地; 黔東方言( 中部方言) : 通行黔東南、 廣西融水、 黔西南、安順等地; 川黔滇方言( 西部方言) : 通行貴州中部、 西部、南部、 北部及川南、 桂北及云南全省。另外還有 7 個次方言, 22 種土語。僅一種藥物, 在不同苗族地區其名稱就不相同。但標準化研究是大勢所趨, 大健康醫藥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這方面, 貴陽中醫學院作為重要的民族醫藥研究基地, 也是貴州省民族醫藥學會這樣從事民族醫藥研究與交流的社會團體掛靠單位, 有著較好的人才儲備與研究基礎, 只要政策助力, 如經費、 項目扶持等, 必能為民族醫藥標準化、 為大健康醫藥產業貢獻力量。
4.3 學科支撐有助于產業發展。民族醫藥作為學科發展正逐步得到國家認可, 國家層面對民族醫藥無論是科研, 還是教學, 甚至是產學研方面都有大力的扶持。但民族醫藥由于起步晚、 起點低, 作為學科建設現多停留在口頭上、 紙面上, 并未真正行動起來, 甚至還有貶低化, 認為人人都能搞。而民族醫藥作為大健康醫藥產業的源動力, 應采取層層遞進的方式, 先在省里確定其學科地位, 圍繞學科發展方向, 組織、 形成一批團隊, 吸納肯于腳踏實地從事民族醫藥研究基礎工作的人才, 以多學科共建民族醫藥學科, 從而全方位為大健康產業服務。進而在國家層面強力推介我省民族醫藥學科, 這其中, 努力爭取苗族醫師獲得全國執業民族醫師資格考試就是其中重要一環。現已有藏、 蒙、 維、 傣、壯、 朝鮮、 哈薩克等民族醫列入全國執業民族醫師資格考試, 這一舉措, 無論是對學科還是產業的人才培養都極為有利, 也能真正鞏固民族醫藥地位。要實現這一目標, 需要政府、 研究機構、 高等院校通力合作, 在加強學科建設的同時,不斷地鼓與呼。在這方面, 廣西壯族自治區在發展壯醫藥上有著極好的經驗, 我省應加強學習和交流。
五、結語
綜上所述, 大健康產業是貴州省今后著力打造的新支柱產業, 而其發展的動力和核心應以我省優勢和特色的民族醫藥文化與藥物資源融合的民族醫藥學科, 將民族醫藥和現代養生文化相結合, 構建“生態與發展” 并重的經濟發展模式, 重基礎、 抓應用, 產學研一體, 為貴州后發趕超開啟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