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廈門市積極探索,已經在許多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閩首座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布局廈門
傳統的燃煤電站煙霧上天,粉塵飛揚,排放的有害氣體污染大氣,能源利用率只有40%,成了頭痛的環保問題。新型的分布式能源站,直接將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至75%-80%,這就是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的巨大優勢。
在京津冀大城市組團,在上海、廣州這樣的國內一線城市,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已經成為循環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而在福建這還是零;華電在廈門的布局,填補了福建省該領域內的空白。
走進華電一期建設項目現場,記者看到,龐大的生產車間內組合系統裝置已經安裝調試好,由南京南自科林系統工程公司生產的反滲透取樣及壓力顯示裝置正在工作中,各種儀器表琳瑯滿目,各就各位。華電(廈門)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崔文健說,分布式能源站主要工作原理是,在負荷(電、供熱、冷、熱水)的集中地區進行能源梯級的綜合利用,通過用戶對能源的不同需求,實現溫度對口供應能源,將輸送環節的損耗降至最低,從而實現能源利用效能的最大化。
據介紹,作為福建省首座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華電有三期項目,其中一、二期項目已列入國家2015年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項目。在獲得中央財政資金補助的9個項目中,華電占了3個,全部建成后將成為后溪工業組團用戶提供冷熱電負荷的重要基礎設施,被列入省、市重點項目。
崔文健說,項目可供電、供熱、制冷以及供應熱水,在項目全部建成后可為周邊區域提供電力負荷約140MW,蒸汽負荷約200t/h,制冷負荷約5MW;每年可減少標煤消耗1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6萬噸、減排二氧化硫350噸、減少大量粉塵排放,并提供每年清潔電量8.6億kW,真正做到“增量不增污、低碳減排”的效果,具有良好的環保效益。
廢水廢液循環利用成為凈水產品
在廈門市及周邊產業開發區內,鋁、鐵制品企業眾多,每年產出大量含鐵、含鋁、含酸的廢液、廢渣。如柯達圖文影像、廈門飛鵬工業、廈門東南鋁業、廈順鋁箔、閩發鋁業等鋁制品生產企業,每年產出含鋁廢渣萬余噸,其固體廢棄物中約含有10%以上或更高的氧化鋁成分,目前大部分依靠廢棄填埋方式處置,這樣的處置方式既造成環境的污染、土地資源的浪費,也造成了礦產資源的浪費。
在廈漳泉的鐵制品企業里,每年產出含鐵、含酸廢液幾萬噸,大部分采用酸堿中和法處理后排放,造成了大量鐵、酸資源的浪費,同時需消耗大量石灰或堿液,增加企業環保負擔,并產生大量含鐵泥渣造成環境的二次污染。
這樣的局面,因為藍保(廈門)水處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保水處理)的出現而徹底改觀。
記者在藍保水處理的實驗室里看到,工作人員正在檢驗剛剛抽取的廢酸液含量和濃度,公司總經理呂奮勇說,公司目前每年回收5.5萬多噸的廢酸液,減少社會治理污染源頭,每年為廈門節省了1億多元的處理費用。
通過項目運行,年可循環利用含鋁廢渣2萬噸,含鐵廢渣1萬噸,循環利用鋼材酸洗廢液2.5萬噸,通過內部循環利用達到生產廢水零排放。而這樣的循環利用,產出的凈水產品規模是年產液體氯化鐵1.8萬噸,液體聚氯化鋁2.85萬噸,液體氯化鋁鐵產品2萬噸。呂奮勇叫它“以污治污,變廢為寶”。
值得一提的是,藍保水處理在轉型前是利用傳統的礦產資源產品來生成凈水產品,而在轉型后,傳統原材料徹底被周邊工廠的廢酸液取代,既節省了礦產資源,還消化了周邊廢棄液,節省了處理費用,實現環保多贏的社會效益,這就是循環經濟的力量。
2015年6月,集美(杏林)臺商投資園區循環化改造實施方案通過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的專家評審,獲得批準并被確定為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以華電、藍保這樣的典型企業為代表,廈門發展循環經濟的國家試點走上了高速發展之路。
據悉,園區循環化改造總投資37.31億元,其中9個項目獲得中央財政資金補助,補助金額共計9270萬元。
政府企業機構社區協同參與
記者在后溪另一循環經濟的典型企業——廈門華鋰能源有限公司內看到,這家新能源企業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已從廈門走向全國的:全國第一艘純電動太陽能游艇,國內第一輛純電動觀光車,國內第一輛純鋰電太陽能醫療車……該企業先后與廈門金龍、廈門金旅、福汽新龍馬、南車時代等車企配套裝備節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5000多輛,覆蓋全國48個城市,實現安全“零”事故運營。
是什么樣的發展模式,讓集美迅速擁有如此多的循環經濟發展的標桿企業?
集美區擁有國家級臺商投資區,產業發展戰略清晰,轄區內有多所科研機構和高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如何更好地實現產城融合發展,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集美區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
結合集美(杏林)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一系列建設,我們發現,通過有效建立集美區循環經濟產業體系,集美業已形成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社區民眾相互協同、全社會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運行機制,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路子。
集美經信局副局長王志衛表示,園區將通過循環化改造,圍繞汽車、機械、電子、紡織等龍頭產業,構建百億循環經濟產業鏈,到2018年,基本形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低碳節能為特征的新型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循環經濟產業結構趨向合理,產業鏈關聯度逐漸緊密,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環境質量逐步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王志衛說,下一步,集美將按計劃實施中央補助資金支持的另外3個項目,建立園區循環經濟信息管理平臺,搭建循環鏈條上相關企業信息發布與技術展示交流,促進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形成集美(杏林)臺商投資區循環化改造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