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8年,全省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將達到50%以上
日前,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開發區改革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全省開發區要突出改革和發展兩大主題,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著力破解要素制約,著力實施創新驅動,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努力把開發區打造成為全省新興產業的聚集區、創新驅動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橋頭堡、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到2018年,全省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將達到50%以上。
《意見》明確了全省開發區的發展目標——到2018年,全省開發區財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將達到45%以上;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占全省比重分別達到55%、50%以上;到2018年,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以上,實際利用外資、外貿出口總額占全省比重均達到55%以上;到2020年,平均投資強度達到250萬元/畝以上,畝均稅收達到15萬元/年以上;到2020年,全省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20%以上,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100%;到2020年,從業人員達到500萬人,累計新增150萬人左右,成為當地就業崗位的主要來源。
6大措施深化開發區體制改革,增強開發區發展活力
為推動全省開發區發展,《意見》出臺了6項改革重點措施:
實施優化整合。各縣(市、區)管理的省級開發區,實行“一縣一區、一區多園”,現有兩個以上的,整合為一個開發區。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對直接管理的省級開發區要優化整合,原則上實行“一區多園”,集中力量打造1個重點開發區。
健全管理機構。對已有機構、編制的開發區,按照“一縣一區、一區多園”整合后,由機構編制部門進行機構編制整合、調整和清理;對沒有機構、編制的開發區,由機構編制部門按照機構編制管理權限,根據開發區的規模和經濟發展情況,落實機構編制,組建管理機構,2016年底前全部完成。
明確責任主體。市、縣(市、區)黨委、政府是本行政區域內開發區工作的責任主體。市直接管理的國家 級、省級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由市委常委兼任;縣(市、區)管理的省級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和管委會主任由所在縣(市、區)委書記、縣(市、區)長分別兼任。經批準設立為副廳級管理機構的國家 級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由所在市市委常委或副市長兼任的,管委會主任按副廳級干部配備。
深化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賦予并落實開發區中層干部任免權,實行任免后備案。開發區干部管理,要形成人員能進能出、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機制。
推行行政高效化。賦予開發區同級政府相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到2016年底前,開發區管理機構及主要職能全部落實到位。開發區要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并向社會公開。支持開發區行政審批相對集中,實行集中受理、內部流轉、限時辦結、統一反饋機制,實現“園區事園內辦結”。具備條件的開發區,原則上都要設立行政審批局,實行一枚公章管審批、一個部門管市場、一支隊伍管執法,2016年底前開始運行。
推行市場化運營機制。推行“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機制,引入社會資本主導、參與開發區或“區中園”的設計、投資、建設、招商、運營和維護,采取市場化運作機制破解資金籌措難題,運用專業化招商破解項目引進難題,構建全鏈條創新生態體系破解轉型升級難題。
10項舉措提高開發區承載力,促進開發區創新發展
《意見》明確了推動全省開發區創新發展的10項舉措:
強化規劃引 領。根據河北省“三區一基地”功能定位及各專項規劃、省“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2016年底前,各市編制完成或調整完善全市開發區發展規劃,明晰各開發區產業發展定位和主導產業。
完善基礎設施。圍繞投資者、創業者和從業者需求,健全載體功能,優化綜合環境,提高服務產業、企業發展的承載能力和供給水平。已經實現“九通一平”的開發區,要順應轉型升級要求,加快從單一工業開發向多功能配套的綜合開發轉變,從產業服務平臺向創新發展平臺延伸,形成“信息通、市場通、法規通、配套通、物流通、資金通、人才通、技術通、服務通+雙創平臺”的“新九通一平”,打造宜業、宜創、宜居的升級版投資環境。
加速產業聚集。在全省選擇產業特色鮮明、示范引 領作用明顯的開發區,分期分批設立100家省級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積極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到2018年,全省開發區優勢主導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開發區總量比重達到50%以上。到2020年,全省主營業務收入超2000億元的開發區達到5家,超1000億元的達到20家,超500億元的達到50家。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施“轉型升級四個計劃”,力爭“十三五”期間建設5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實施骨干龍頭企業提升計劃,每年選擇500家優勢企業,優先支持企業項目建設、技術改造、戰略重組;實施中小企業成長計劃,每年選擇1000家高成長企業,強化融資服務、市場服務、公共服務;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重點支持研發平臺建設、新產品開發和智能化發展;實施上市后備企業推進計劃,培育和挖掘有潛質、有前景的企業并支持其上市融資。
積極對接京津。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打造高標準、高質量對接平臺,加強產業配套能力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定向精準承接京津產業和創新資源轉移,把開發區建設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新的增長點。按照合作共建、產業互動、協同發展原則,重點建設一批戰略性標志性產業集聚和轉移承接示范園區,加快推進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河北·京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驗區、北京(曹妃甸)現代產業發展試驗區、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白洋淀科技城等重點平臺建設。
實施創新驅動。圍繞開發區主導產業發展需求,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行業重大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
增強招商引資實效。聚焦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主責主業,加強招商機構和隊伍建設,健全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創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行產業鏈招商、集群招商、專題招商、板塊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以人才引項目、與專業招商機構合作等方式,增強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吸引以全球500強、國內500強為重點的企業到開發區投資興業,提高合同履約率、項目開工率、資金到位率。
提升特殊區域開放水平。加快現有海關特殊監管區建設發展,石家莊綜合保稅區要盡快通過國家正式驗收、封關運行,黃驊綜合保稅區力爭早日獲得國家批準,加快曹妃甸申報設立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片區進度。
推進集約綠色發展。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始終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聚集”原則,嚴格開發區項目準入門檻,重點把好項目土地投入產出、能評、環評、安評關,嚴禁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項目上馬。
促進產城融合。發揮開發區聚集產業、吸引就業的積極作用,推進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一體、城鄉聯動發展,生產、生活和生態融合發展,促進具備條件的開發區向城市綜合功能區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