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散、小、弱等制約園區發展的突出問題,浙江衢州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突破管理體制困境,2012年以來,將衢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衢州綠色產業集聚區、衢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衢州綜合物流園區四區合一,開創了全省開發區、集聚區、高新園區整合轉型的先例。在經濟形勢下行的壓力下,2012年新增規上企業10家,引進了碧桂園、旺旺集團等一批國內500強企業項目,工業總產值、規上工業總產值、財政總收入分別增長25.5%、23.6%、40%,在全省19家國家級開發區考核評比中,增量增速排名第三, 2013年1-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投資增幅分別為13.2%、44.4%、56.2%,均列全市各縣市第1位,凸現了集聚發展、跨越發展的乘數效應。
一、 實施機構整合,提升服務職能
1、機構精簡高效。將四區合而為一,組建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成1套班子、1個平臺、1張藍圖、多塊牌子運行格局。按照“小政府、大平臺、大服務”管理模式,整合優化職能部門,合并8個局室,增設統計局、服務業局、產業研究中心等專業機構,設置16個內設機構和9個事業單位,專業服務得到強化。區領導實行高配,由市委常委任黨工委書記,副廳級領導任管委會主任。
2、資源集中調配。四區合一,將國家級、省級、省級高新園區、省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的政策、土地、財政、環保、能源、產業等資源集中調配,做到功能定位、產業布局等方面的統一,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的倍增效應。
3、權限充分到位。市政府下文授予管委會在管轄范圍內的市級經濟管理權限以及與工作相適應的社會管理權限,審批權限由42項增加至169項,涉及24個市級職能部門。服務中心進駐部門從8個增至18個,服務窗口由8個增至26個。同時啟用新服務大樓,實現了“一站式辦事,一條龍服務”。授權切實減少了審批環節,做到相對獨立封閉運行、辦事不出區,原來審批需要1個月甚至半年時間的事項,縮短為最快5個工作日完成。
二、強化平臺整合,提升空間質量
1、營造大空間。四區合一后總規劃控制面積達306平方公里,是衢州原規劃面積的10倍。開發區充分利用政策落地、規模擴張的有利契機,發揮產業優勢,大力營造“一核三片”空間發展格局,即大力發展規劃面積為198平方公里的位于市區的核心區,以及江山、龍游和常山三個縣市片區??傮w布局,集中建設,有效地解決了規劃建設主體不一、各自為政的弊端,為轉型跨越發展打開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開發區提出到“十二五”末,實現工業產值1300億元,新增開發面積25.4平方公里。
2、搭建大平臺。2011年,衢州被國土資源部列入全國首批低丘緩坡未利用土地開發利用試點城市,開發區充分利用試點政策,“奮戰三百天、征遷三萬畝”,提前三個月完成目標,新增用地3萬畝,連片開發為容納大企業引進大項目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條件。同時推進廠中村、園中村搬遷,安置農戶360多戶,交付土地500畝。
3、改造大環境。每年投入近10億元,大力推進園區水、電、通訊等“七通一平”建設,每年新建標準廠房10萬平方米,確??晒┱猩桃Y熟地1萬畝以上。強力推進“三改一拆”即舊住宅區、舊廠區、城中村改造和拆除違法建筑,拆違231起,計10萬平方米。
三、強化產城融合,提升新城功能
1、高端布局。提出“綠色產業新區 衢州東南新城”的目標定位,“一城四區十基地”的功能定位。“一城”即建設衢州特色產業新城,打造衢州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副中心;“四區”是建設成為綠色產業示范區、轉型升級先行區、體制機制創新區、四省邊際中心城市發展引領區;“十基地”即氟硅鈷新材料產業基地、以空氣動力機械為特色的先進裝備產業基地“兩大國際級產業基地”,金屬制品產業基地等“三大國家級產業基地”,浙江省電子元器件及材料產業基地等“五大省級產業基地”。部署落實1個總規、2個分規等共74個規劃的編制工作,形成特色鮮明的分布格局。
2、高端集群。強化高端產業培育,突出集群融合發展。形成以氟硅為重點的新材料產業群、以光伏太陽能為重點的新能源產業群、以空氣動力機械為重點的裝備制造業產業群、以綠色食品、電子信息等為重點的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等四大特色產業群,形成了氟化工、有機硅、無機硅三大產業鏈,“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電池及元件”完整產業鏈,礦山空氣壓縮機占據內地90%市場,全區已發展產值100億元以上企業2家。強化產業招商,突出招大引強。建立專業招商一局、二局,2012年引進10億元以上項目3個。強化服務業集聚發展,突出產城融合。啟動建設6平方公里的東港中央商務區,加快推進碧桂園東港新城、商業街等高端生活配套載體項目建設,高品位建設鳳凰湖公園、市民健身公園,高標準建設1000多套公寓房,每年建設5000平方米商業服務網點、5萬平方米倉儲服務網點。
3、高效建設。總投資100余億元,實施道路綜合提升改造等“310”即三個“十大”重點工程,對16條主要通道、12個重要節點以及主要區塊環境進行整治提升。
四、推進科技驅動,提升創新體系
1、強化科技創新園區平臺建設。大力創建國家級高新區,以升促建,已完成申報程序,名次列全省第一。成功創建省級氟硅新材料,獲省政府掛牌命名,園區規劃面積16平方公里,成為國內唯一同時具備氟和硅的園區,擁有譜系最全的氟化工產品體系。積極創建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已列入國家發改委試點名單,循環化改造項目涉及化工管廊等公用設施改造項目以及產業鏈條補鏈項目和副產物綜合利用項目、能源梯級利用項目,總投資達60億元。
2、強化招才引智創業平臺建設。建設衢州“千人計劃”創業園,成為全省第二個“千人計劃”創業園。以投資3.3億元的衢州大學科技園和投資3500萬元的省級特色工業設計基地衢州慧谷設計產業園為孵化基地,以現有標準廠房為中試基地,建設5平方公里產業化基地?;酃犬a業園已投資1003萬元,工業成果轉化產值5億元,已授權和正在實審專利198件。建立管委會宏觀引導、用人單位為主體、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化人才開發投入機制,設立500萬元“人才開發專項資金”,引進國家、省“千人計劃”人才8名,占全市80%,獲“浙江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基地”稱號。
3、強化企業主體科研平臺建設。成功創建巨化、歌瑞、凱圣等7家全省首批企業重點研究院,獲省政府6500萬元資金支持。成功創建作為衢州市首個院士專家工作站的陳慶云院士專家工作站,創建褚君浩院士專家工作站。設立創新標兵等獎項,引導企業強化技改,企業配備研發人員1024人,占全市總研發人員的27%,2012年全區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額3.3億元,占總支出額的30%。著力“扶優扶強”,2013年上半年為10家企業兌現1701萬元財政獎勵。
4、強化科研合作應用平臺建設。與浙江大學合作建立浙大技術轉移衢州分中心,中心與衢州簽訂總金額1845萬元的技術合同45項。與中科院常州中心、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寧波材料所等共建衢州數字化設計與仿真中心、空間光學加工實驗室等科研機構。與巨化深入開展戰略協作,將氟硅技術研究院移交巨化,巨化集團將集團技術中心5名博士和分析測試中心20余人整體劃歸氟硅研究院,成立巨化—衢州科技服務中心,成為衢州區域的重要科技服務窗口。全區已建國家級技術中心1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