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簡稱“戰新產業”)的發展,經過兩三年的加速,已經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我們說“新階段”,是因為幾個現象:
第一,認識新階段。國資央企發展戰新產業,從過去少數企業個案式的探索,已經上升為國企高質量發展,實現“五大價值”的中心之一,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和增加值占比,成為很多企業的核心發展目標。
第二,投資新階段。根據相關統計,2024年中央企業全年完成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2.7萬億元,同比增長21.8%,占總投資的比重首次突破了40%;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業收入占總營收的比重提升了4.2個百分點。
第三,實踐新階段。這幾年不少企業都通過技術研發、資本參與等方式開展了諸多戰新產業的項目,進入了相關領域,初步體會到戰新業務的特點和規律。
認識升級了、投資巨大了、實踐探索了,三個加起來,共同構成了戰新產業發展從0到1的起步階段。
2025年,開始“十五五”規劃,正值一個新的起點。國企戰新產業要正式從起步階段向1-10的發展階段邁進。
在這個新階段,如何在已有經驗基礎上繼續升級突破?要注意哪些問題?要如何尋找方法和出路呢?
這是我們今天要回答的問題。
01、國企戰新產業發展的共性挑戰
戰新產業發展,對國家、對國資、對國企都是歷史性的大命題,作為答題人,國資央企需要拿出經得起考驗的答卷。
然而,中機院咨詢認為,客觀的說,目前戰新產業發展距離實現“五個價值”要求仍有不少提升空間。
要解釋這個結論,我們先看一下中機院咨詢對部分央企戰新產業發展方向的整理匯總表:

(數據來源:公開信息分析整理)
這些戰新產業發展方向,是央企朋友們根據自身產業鏈特點,初步確定的突破領域。
通過簡單匯總,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特點,就是不少央企都在同時嘗試進入多個戰新產業大行業,同時一些央企正在同時開展相同、相似或者近似的細分產業投資發展。
目前的情況,這種特點可能帶來兩個挑戰!
一是產業重疊。
1、一級產業重疊
舉個例子,以新能源為例,就有中國石化、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華能、國電投、國投、中建、中國化學、中國建材、中車、中鐵、中國交建、能建等13家集團明確提出要作為戰新產業發展方向。
2、二級產業重疊
新能源是個大產業概念,我們繼續向下做個細分,以“氫能產業”為例,從相關信息看,提出發展氫能的央企包括三峽集團、中國石化、華電集團、國電投等、中國能建等多家集團。有媒體統計稱,“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央企業已經在制定包括制氫、儲氫、加氫、用氫等全產業鏈的布局?!?/p>
3、三級產業重疊
再從更加細分的產業賽道看,就新能源儲能產業當中的“抽水蓄能”方向,依然有不少國資央企在布局和投資項目。在這里競爭和發展的企業包括國網、南網、華電、三峽、國家能源、能建、電建、鐵建、交建等央企。
出現戰新產業一級、二級、三級產業投資方向交叉重疊的現象,好不好呢?
答案見仁見智。
中機院咨詢認為應該從兩個方向看:
首先,就新能源來說,正值我國能源革命的關鍵時期,對非化石能源替代的市場需求是巨大的,目前的新能源供給嚴重不足,所以大家都看準了這個缺口,積極布局服務全國,這是具有較大合理性的。
其次,如果從資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說,在市場發展的初期階段,大家一股腦全面開花,發展相互重疊交叉,投資相互重復的局面,很可能給新能源行業在十年之后進入成熟期,留下不少新問題。
第二個挑戰是資源分散。
我們再看上面這張匯總表的數據。
通過統計可以看出,中央企業當中明確五個或者五個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的企業有8家,占24%;明確四個戰新方向的還有8家,也占24%。這兩種類型央企一共16家,占樣本總量的接近50%。
形成這種結果,充分說明了很多央企在發展戰新產業的初期階段,處于研究、探索和試錯的狀態,希望在更多的可能性上找到機會,這是合情合理的選擇。
不過,這樣的選擇如果持續長期沒有聚焦和收攏,就會造成戰線過長、投資分散。
企業在資源有限、時間緊迫的約束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集中力量增加壓強做一件事更好,還是同時嘗試多種不同的業務更好?這個問題可能不需要解釋。
發揮特長、集中資源帶來動能與持久性,通過聚焦和差異化帶來競爭力,是幾十年來全世界公認的企業發展戰略理論基本結論。
總體看,經過了過去幾年的大力推動,國資央企在戰新產業發展上已經積累了初步經驗。同時,面向新的發展階段,目前呈現出產業重疊、資源分散的潛在風險,也需要在“十五五”規劃當中得到重視,并找到合理解決方案。
02、通過戰新產業系統規劃引領發展,破解難題
解決戰新產業發展新階段潛在問題的出路在哪里呢?
中機院咨詢認為,關鍵還是“規劃”兩個字!
在“十五五”規劃當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是從國家層面頂層要求的目標,這需要國家規劃的引領。
在此基礎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是國民經濟實現新質生產力引領的具體載體和實現方式,因而需要相關主管部門從產業規劃、區域規劃的層面上對新能源、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各個產業領域進行整體規劃。
然后,每家大型國資央企作為微觀主體,都是本集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推動者和布局者,需要做好本企業的戰新產業規劃,實現對產業規劃的細化和承接。
這樣,需要在全國規劃、產業規劃、國資央企規劃三個層面上建立有機的聯系,進而實現三層規劃的引領。
從實施層面上,我們做兩個建議。
1、國資央企戰新產業布局頂層規劃
從國資監管層面看,以“三個集中”為中心的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原則已經非常明確。
其中,通過這些年不斷實施的國資央企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通過國資央企深入實施“主責主業管理”,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這前兩個“集中”已經找到了具體的抓手和有效工具。
對于如何推動國有資本“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相關措施正在不斷探索。中機院咨詢認為,采用規劃頂層引領的方式能夠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
這種規劃引領,有兩個重要的方面:
第一,國資央企戰新產業發展要精準劃分邊界,錯位推動。
解決戰新產業發展相互重疊、資源分散的潛在問題,建議從開始就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結合各家企業的資源特長,從頂層進行業務邊界的區分,給每家企業一個相對精準的戰新產業方向定位,減少彼此之間的無序投資、資源浪費,也實現不同央企在戰新產業的錯位發展,而不是同質競爭。
第二,明確國資央企戰新產業發展的具體目標,資源到位。
用頂層規劃的方式,推動實現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在各家央企戰新產業方向定位準確之后,結合產業要求,推動央企制定特定戰新產業的發展的具體目標,并配置相應產業資源,這樣更好的推動戰新產業的探索順利變軌為提速發展。
簡單來說,我們建議在100家央企集團的整體層面上,需要在“十五五”規劃當中,由國資監管部門牽頭制定戰新產業發展的頂層規劃,全面指導具體企業的戰新產業發展。
2、央企和地方國企集團制定戰新產業獨立規劃
在具體央企和地方國企集團層面上,更需要發揮好規劃引領戰新產業的指揮棒作用。
“十五五”期間,建議重點解決戰新產業發展過程中用投資項目驅動發展的傳統產業規劃習慣,建立起規劃思考在前,投資項目在后的基本理念。
戰新產業是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的產業,需要有清晰的戰略規劃和前瞻性地思考,以避免盲目投入和無效產能。
目前部分國有企業在戰新產業的規劃思考上還不夠充分和深入。有些國有企業只是簡單地將戰新產業作為一種補充和增量,而沒有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和設計。
前文所說的分散重復的投資方向,正是我們在戰新產業領域缺少系統深入思考,缺少系統布局的現象折射。
這就導致了企業在戰新產業的發展上缺乏明確的定位和目標。一定程度上輕視了市場需求和競爭態勢,缺乏有效的內外部資源和優勢整合,發展缺乏方向和重點,容易陷入盲目發展、同質化競爭的困境,難以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優勢。這不僅浪費了資源,也阻礙了這些領域的健康發展。
進行戰新產業獨立規劃的方法,我們在《黨委委員、董事、經理層:國企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什么要獨立規劃?怎么開展規劃?》一文中已經有了深入說明,請參考。
2025年,正值國企戰新產業要正式從起步階段向1-10的發展階段的新起點。
我們建議在既有發展經驗基礎上,針對可能的潛在問題,通過戰新產業規劃這個系統方法,在國資規劃和國企規劃兩個層面推動企業發展,有效落實國有資本“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的重要改革目標。
“機遇從不光顧沒有準備的頭腦,弱者坐待良機,強者制造時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