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本質上是農業發展觀的深刻變革,而農業產業鏈綠色發展,正是這場變革在產業領域的關鍵實踐。這不僅涉及農業結構與生產方式的變革,更是順應人民對綠色優質農產品需求、助力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為農業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在此背景下,本文圍繞“能不能”“優不優”“強不強”三個核心維度,構建起從強化硬約束到培育競爭力再到構建大格局的遞進體系,為農業產業鏈綠色轉型與農業強國建設提供系統性支撐。
(一)基礎目標——強化資源環境硬約束,筑牢綠色發展底線
資源環境承載力是農業產業鏈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構建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并重的剛性約束體系,是確保農業產業鏈綠色發展“能不能”的核心基礎,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守護綠水青山的基礎所在。首先,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夯實綠色生產基礎。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推動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以健康的耕地生態系統為基礎,從源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堅實的土地資源支撐,穩定農業產業鏈上游生產根基。其次,確保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提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嚴格劃定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實施區域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通過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優化農業用水結構,提升水資源對農業生產的保障能力和水環境對農業發展的承載能力,保障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用水安全與可持續性。最后,立足“雙碳”目標,培育產業鏈融合共生、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以碳達峰行動方案和能源消費總量與強度雙控制度為指引,推動農業產業鏈向綠色低碳轉型。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從種植養殖到加工銷售的全鏈條綠色低碳循環模式,實現農業產業鏈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此目標聚焦于農業產業鏈綠色可持續發展,以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依據,積極推動資源集約利用、投入品減量增效、廢棄物資源化及產業低碳轉型。

(二)發展目標——培育產業競爭力,增強綠色發展力
現階段,我國農業正經歷由數量向質量、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深刻變革。培育產業軟實力,推動農業產業鏈綠色發展從“能不能”向“優不優”跨越,不僅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關鍵之舉,更是在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戰略抉擇。首先,生產端要筑牢綠色生產根基,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以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循環為核心,構建完善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體系。同時,加大綠色技術研發與推廣,培育優質綠色品種,完善農業綠色生產標準體系,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從源頭夯實農業產業鏈綠色發展的根基。其次,流通端要打造綠色流通網絡,優化產業流通效率。一方面,以構建低碳環保的物流體系為抓手,加強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要強化農產品綠色認證與標識推廣,增強消費者信任,推動綠色農產品高效流通。最后,消費端要培育綠色消費市場,激發產業發展活力。積極拓展綠色農產品消費市場,提高綠色農產品市場份額。建立健全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溝通反饋機制,根據消費者需求優化產品與服務,同時完善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體系,營造良好的綠色消費環境,以消費端的強勁需求拉動農業產業鏈綠色發展。
(三)長遠目標——構建發展大格局,建設農業強國
構建發展大格局,建設農業強國,是農業產業鏈綠色發展的長遠目標,旨在回答農業產業鏈綠色發展的“強不強”的問題。這一目標既是破解農業現代化瓶頸的戰略選擇,更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首先,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資源合理配置。既要立足我國水土資源匹配性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又要著力解決空間布局中資源錯配和供給錯位的結構性矛盾,構建能夠反映市場供求與資源稀缺程度的農業生產力布局。其次,健全綠色產業體系,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一方面,積極調整種植業和養殖業結構,加強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拓展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深度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另一方面,秉持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并重的原則,發展優勢產業,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培育新興生態產業,實現鄉村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最后,完善產業支撐體系,強化保障能力建設。加快構建農業全產業鏈綠色標準體系,完善綠色農業法律法規體系,促使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自覺遵守綠色發展要求;建立健全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體系,為農業綠色發展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實現對農業資源環境的精準管理與動態調控。(作者:張寒,姚柳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