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零碳園區”概念,明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這一新型產業載體正式進入國家戰略視野。202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將“建立一批零碳園區”納入明年重點任務,標志著零碳園區建設從地方試點邁向全國性布局。
零碳園區的本質內涵:從概念辨析到政策定位
究竟什么是零碳園區?業內專家指出,零碳園區并非完全不產生碳排放,而是通過系統性的減碳措施與碳抵消手段,實現園區運營過程中凈零排放的目標。
根據權威定義,零碳園區是指“在園區的規劃、構建、管理及運營等各個環節全面融入碳中和理念,借助零碳操作系統,實現園區內部碳排放與吸收的自我平衡”。
零碳與凈零碳的關系:零碳園區實質上追求的是凈零碳排放即:
碳中和 = 碳排放量 - 碳匯量 = 0

這意味著園區可以通過兩種路徑實現凈零排放:一是通過技術手段清除碳排放,包括自然清除(如森林碳匯)和技術清除(如碳捕集技術);二是通過市場機制抵銷,主要指購買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等碳信用產品。
碳排放的三個范圍:
在核算園區碳排放時,需要覆蓋三個層次:
? 范圍1:園區直接排放(如燃煤鍋爐、燃油車輛)
? 范圍2:外購電力熱力的間接排放
? 范圍3:價值鏈上下游的間接排放(如員工通勤、采購物料)

當前零碳園區建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如何準確核算范圍3排放,這涉及到復雜的前端供應商碳足跡管理。但國家層面已開始推動建立碳足跡背景數據庫,為全面核算奠定基礎。
國家戰略導向:零碳園區的政策演進與頂層設計
我國零碳園區政策發展經歷了清晰的三階段演進:
? 試點探索階段(2013-2019):2013年9月,工信部、發改委聯合啟動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工作,開啟了園區綠色轉型的探索。
? 體系構建階段(2020-2024):隨著“雙碳”目標提出,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選擇100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
? 全面實施階段(2024起):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建立一批零碳園區”納入國家年度重點任務,標志著零碳園區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會議。
在國家政策體系中,零碳園區已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載體。據落基山研究所估算,“零碳園區”將為國家“雙碳”目標貢獻至少15% 的減排量,并帶來約30萬億的投資需求。
2025年將是中國零碳園區建設的關鍵年份。內蒙古自治區已率先提出到2025年“先行啟動零碳園區建設申報遴選,確定20個自治區零碳園區培育建設名單,爭取創建一批國家級零碳園區試點”的目標。安徽省則計劃到2027年“打造5個以上零碳產業示范園區”,到2030年“力爭累計建成20個以上零碳產業園區”。
建設路徑:四維一體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實現零碳園區需要系統性思維,從四個維度構建解決方案:
1. 能源結構重塑
? 源頭脫碳: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發展分布式光伏、風電等項目
? 多能互補:建設儲熱儲冷裝置、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
? 智慧管理:構建綜合能源系統,實現電、熱、氣多種能源互補互濟
2. 產業生態重構
? 結構優化: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新能源汽車、光伏和新型儲能等綠色產業
? 循環經濟:推廣“工業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新模式
? 數字賦能:實施智改數轉網聯和大規模設備更新
3. 基礎設施升級
? 綠色建筑:采用節能保溫材料,新建建筑100%達到綠色建筑標準
? 電動交通:園區內交通工具全面電動化,合理規劃充電設施
? 數字底座:建設碳監測體系,建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統計監測平臺
4. 碳匯與市場機制
? 生態碳匯:增加園區綠化面積,建設專業吸碳項目
? 碳資產管理:建立碳資產核算、評估和交易體系
? 金融創新:與金融機構合作,設立綠色發展基金
企業價值:從成本中心到價值創造的轉變
對入駐企業而言,零碳園區帶來的不僅是環保效益,更是全方位的價值提升:
經濟效益:降低能源成本,通過能源替代和能效提升,京東方能源項目實現節費率47%。共享基礎設施,避免重復投資,分布式能源系統降低用能成本。循環經濟收益,資源循環利用創造額外價值。
管理效益:一站式碳管理,園區統一搭建碳監測平臺,降低企業自行管理難度。精細化管理,數字化手段實現能源信息化集中控制、設備節能精細化管理。風險控制,全面實時掌握風險隱患,降低不安全因素。
品牌與政策價值:提升ESG表現,滿足投資者和客戶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政策紅利,優先享受綠色金融支持,優先保障用地、能耗指標。市場準入,適應國際碳關稅等新型貿易規則。
未來趨勢:從政策驅動到市場化運作的轉型
隨著零碳園區建設的深入推進,三大趨勢正在形成:
1. 標準化體系加速構建
當前,零碳園區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尚無統一行業準則”,很多認證僅得到第三方機構認可。但這一局面正在改變,國家層面正在推動“國內國際先進標準在省內轉化應用”,“構建地方性標準規范”。
2. 數字化平臺成為核心
未來的零碳園區將普遍建設“能碳管理系統”,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生產全過程能耗與碳排放數據采集與監測”。京東方能源已開發出光伏管理平臺、能效管理平臺、碳資產管理平臺三大系統,實現用戶實時掌握用能、產能及碳排放情況。
3. 碳金融市場日趨成熟
自愿減排市場重啟后,CCER交易為園區碳抵消提供市場化工具。2024年1月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重啟當日,“總成交量達375315噸,總成交額為23835280元”。隨著2025年存量CCER清零,新CCER將迎來發展大年,為零碳園區提供更豐富的金融工具。
零碳園區的建設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舉措,更是重塑產業競爭力的關鍵一環。園區作為“兼具生產、辦公、生活、管理場景”的綜合載體,90%以上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在園區,貢獻了80%以上的GDP和90%以上的創新。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零碳園區正從環境責任演變為經濟機遇。隨著國家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技術成本持續下降、市場機制日益成熟,零碳園區將成為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這片藍海蘊藏的不僅是減排潛力,更是產業升級的創新動力和經濟增長的持久動能。如果您有自己的見解歡迎在文章地下留言交流,“能碳那點事”會提供給大家一個公開、平等、互利的資訊平臺,一起資源共享,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