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已經對南京1865創意產業園區工業遺產調查與研究,本節將從環境、空間、流線、功能四個角度,探討和歸納了工業遺產地塊邊緣區的規劃設計可能性,提出了相關思考與建議,以期對同類工業遺產再利用項目提供更全面的視角。
一、 重視環境與基礎設施建設
在工業建筑遺產改造中,除了關注功能的置入和內部空間的改造,園區整體的環境景觀更為重要,從提升設計感、增加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公眾參與度上先行提高園區的環境品質,從而吸引小型企業和藝術家或是工坊的入駐會更加容易,并且提高園區內業態的整體質量。
二、 提升工業遺產地塊邊界的開放性
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活動具有趨向于空間邊緣地帶的特點。心理學家德克·德·瓊治(Derkede Jonge)的“邊緣效應”提到:空間的邊緣區和過渡區是公共活動和交往最常發生的場所。這一現象也可以通過英國地理學者杰伊·阿普爾頓(Jay Appleton)的“瞭望-庇護”理論解釋:空間的中心區作為視線的匯集處,往往容易給置身其中的人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而邊緣空間則更好地保護了私密性與領域性,提供安全感。在城市中,人們往往更喜歡待在空間交界處,在這里既可以與他人進行交際又不至于暴露太多,可以說在這里人們的體驗感和安全感是最飽滿的。
東方城市的傳統街區大多是封閉的,往往伴隨著的是圍墻或者寬闊的景觀綠化帶。對于工業遺產這一公共性質的地塊,我們的訴求即是將“沿街的圍墻”轉變為“沿街的空間”,促進人們行為的發生。例如米蘭的 Prada 基金會方案,針對基地相對封閉的問題,設計者把靠近城市界面的建筑設計成商業和休閑功能,拆除了園區和城市之間的圍墻,把沿街建筑局部底層架空來聯通園區外部,在沿街建筑底層增加玻璃體櫥窗。具體的城市設計手法有:轉交廣場、下沉庭院、內外通透、線性界面凹凸布局。在硬質臨街界面上,布置公共、半公共和私密的街道休憩交往空間,設計一些模糊空間、冗余空間,得以使工業遺產園區在臨城市道路界面上增加城市使用者的偶發性活動。同時根據原有廠房與街道的實際關系對底層空間進行適當改造,如底層架空、加建玻璃體、設計創意門頭和組織設計微景觀。利用建筑與景觀一體化的設計創造趣味性、展示性的公共活動空間,最終的目的是消除或減弱工業遺產園區的邊界,從而增強園區的可達性和提高人們進入的欲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決:
(1)對于城市道路和場地最外圍建筑,建議去除園區圍墻,開設咖啡店、書店等小型公共性強的店鋪,尤其是北側秦淮河沿線能有一個市民愿意停留的區域。
(2)沿街立面可以在保持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局部加建來適應新功能的加入和市民的新行為。
(3)在沿街的步行道上,可以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氣息和設計感的公共座椅、裝置藝術,配合景觀設計,來支持市民的停留休憩需求。在改善城市面貌的同時,秉持“以人為本”的思想,讓市民和游客可以輕松愉快地使用和感受歷史街區。
(4)因地制宜地利用周邊環境,在街道界面和秦淮河明城墻沿岸同步設計,相互呼應,共同營造良好的城市街道公共區域,讓歷史街區的輻射范圍向基地外擴散。
三、 注重工業遺產邊緣區與周邊城市區域的交通流線與節點體系的構建
吉伯德提出:“設計者不僅必須考慮物體本身的設計,而且要考慮一個物體與其他物體之間的關系。”針對區域聯合發展的趨勢,工業遺產可以納入一個城市區域,從區域整體的角度進行同步規劃或改造。對于交通流線與節點可以從下面幾點考慮:
(1)根據基地周邊現狀,打通由于工業遺產地塊所造成的阻隔。
(2)邊緣區道路的改造可以利用具有特色的鋪裝材料,同時弱化車行和人行空間的邊界。運用共享街道的概念,優先考慮行人需求,鼓勵慢行系統,控制車速。
(3)在邊緣區沿街界面上,根據具體功能的后期不斷置入采用動態改造的方式,靈活布置可移動的樹箱和桌椅,來應對室外表演、展示或是公共交流功能的使用,做到高效率地復合利用地塊價值。同時適當地留白綠化,可以為以后的基礎設施與停車場增建提供可能。(4)在園區由外至內地設計公共進入基地流線,在幾個重要來人節點處營造足夠的公共開放空間,增加入口的開放性和步行可達性。同時增加藝術性設施,加強入口吸引力。例如南京 1865創意產業園與周邊由近至遠的大報恩寺、秦淮河、老門東、夫子廟形成了良好的流線聯系,景觀延續使各個歷史街區保持不間斷的聯系。
四、 拓寬思維模式,優化邊緣區的功能空間
工業遺產是一種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工業遺產的再利用不應該只考慮經濟價值,還應該考慮其社會價值。同時,在人民生活日益復雜、我國社會不斷出現新需求的時代背景下,在人口密集、人員復雜的老城區,單一功能不能滿足公眾的需要,地塊也不能只針對單一人群,工業遺產邊緣區趣味性、靈活動態的公共活動功能空間可以創造大量的偶發性活動。在這方面,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中的青少年活動場地、攀巖墻體;天津萬科水晶城運動會所內的網球場與泳池;紅旗造船廠改造成的羽毛球場等地塊邊緣區的局部特色功能空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值得借鑒。
工業遺產邊緣區的功能布置需要是開放的、靈活的,可以采用局部變更功能性質,加大和城市空間以及內部公共空間的連貫性,增強功能的復合利用,增加特色功能布置等措施,結合景觀流線的布置來改善園區功能活動開放性不足的問題。同時結合景觀和空間改造增加園區內的“模糊空間”,從而為使用者復合利用地塊創造條件,也為今后的動態持續性改造留有余地。這些改造的目的是為了提高 1865 產業園與城市空間的互動,提高同市民的親切感。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對工業遺產再利用的日益重視,城市的管理者和設計者需要在重視歷史傳承的前提下,與時俱進,以城市發展的視角更加全面、細致地進行工業遺產再利用,從而充分發揮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景觀價值和經濟價值,融入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進程中。其中,工業遺產邊緣區有著重要意義,對于協調工業遺產主要功能區與城市毗鄰區域,提升基地內部可達性,豐富公共活動,提升城市區域活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南京1865創意產業園為例,基于邊緣效應理念,從視線、流線、功能、空間等方面,分析了工業遺產邊緣區的設計可能性。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類似項目提供參考與借鑒。(作者:江文浩 丁煒)